3月1日,由洛阳、菏泽、彭州、常熟4个城市联合发起的中国首个以牡丹为主题的旅游合作联盟在北京成立,并发表了联盟宣言。
国内媒体一致评价:“中国牡丹行”旅游合作联盟是以产品、品牌为主题的合作,打破了地域界限,对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牡丹旅游产业,有效提升牡丹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促进各成员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牡丹各自为战
牡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国花。目前,国内包括洛阳、菏泽、彭州、常熟等城市在内,每年4月举办各类“牡丹花会”的有10余个城市,围绕牡丹主题的旅游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
近年来,随着国花评选议题的升温,年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内“盼牡丹成国花”的活动风起云涌。而像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武汉等大城市,纷纷新建、扩建牡丹园,从洛阳等“老牡丹基地”引进品种,提升牡丹园档次。
在众多牡丹产地中,洛阳、菏泽可谓“双雄”。洛阳第一个举办牡丹花会,菏泽接踵而来;菏泽扶持农户大力发展牡丹种植,短短几年面积激增,洛阳采取公司化运作新模式,一年扩大面积上万亩;菏泽牡丹盆花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洛阳牡丹盆花3年时间从年销数千盆到10多万盆,南下北上,抢占各大城市。
国内一些媒体喜欢炒作洛阳与菏泽的“牡丹之争”。关于牡丹花会,媒体评价说,同以牡丹为主题的洛阳牡丹花会与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相继推出,将花会经济再度推向前台。
而花会经济的竞争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经贸唱戏”,转向包含科技、人文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角逐。几乎同时举行的以牡丹为主题的盛会,把两个风格迥异的城市放在了同一舞台上,共同演绎牡丹文化的同时,竞争不可避免。
关于牡丹优劣,一些媒体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宋人欧阳修在其《洛阳牡丹记》中,对洛阳牡丹给予了极高的称赞。自此,“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便流传于世。
但现在的菏泽,人们却总爱为这一流传了近千年的定论,加上一个注脚:“洛阳牡丹甲天下,菏泽牡丹胜洛阳。”
这颇富诡辩色彩的文字游戏,却也反映了菏泽尴尬的心理。在菏泽看来,天下牡丹,当属菏泽为首,但这既无历史的定论,又无现实上超越洛阳的绝对优势。因此,菏泽既对“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地位颇不服气,但又不得不借助这一历史的定论,来提升自己。
3个月前,围绕“中国牡丹城”风波,一些媒体再次对洛阳、菏泽牡丹产业得失进行反思。
各地牡丹各自为战,互相学习,又互相防范。这一现象正在成为过去。
扬长避短各领风骚
对当地牡丹产业的优势、不足,各地都心中有数。
国内
花卉界专家说,洛阳是牡丹城,菏泽是牡丹乡。菏泽牡丹从最开始就是大田种植,可以说是当作一个产业去做,这一点比洛阳做得要好。洛阳是一开始就比较侧重于园林种植,发展观赏牡丹,这是从隋唐就有的。发展旅游,这也充分地利用了洛阳在旅游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洛阳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具有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这也是菏泽所没有的。牡丹产业,从花卉、经济到文化,是互为一体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洛阳牡丹花会肯定比菏泽牡丹花会要好,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赏花是洛阳人民的古老习俗。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倾城观花的盛况。这样厚重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菏泽牡丹种植面积大,盆花数量多,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牡丹,市场化水平高,这也是菏泽的地理位置,土地条件所决定的。洛阳种植牡丹历史悠久,科研水平比较高,但受产业、土地条件影响,种植面积受限。基于此,二者除盆花外,分别以旅游、苗木销售为重点,错位发展,在市场上取得了互补。其他像彭州、常熟等,牡丹种植面积有限,则主要以观赏为主,促进当地生态旅游。
如何错位共赢
经济界人士认为,过去“同行是冤家”,现在只有错位经营,才能实现共赢。
洛阳与菏泽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围绕争评国花,联手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此次除了两家,彭州、常熟也加入进来,而且“合作”变成了“联盟”,并不仅仅限于争评国花,范围扩大到整个“牡丹旅游”。这进一步说明:错位经营前景广阔。
一位经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