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世纪80年代种花挣钱,90年代卖花挣钱,新世纪看花挣钱。
花卉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它不仅可以美化生活,还可以陶冶情操。随着首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花送花成为百姓消费的一种新时尚,花卉成为走亲访友表达情意的首选之物,人们日益觉察到,生活已不可一日无花。
北京“花史”悠久飘香
北京花卉生产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即有芍药、牡丹、荷花等花卉的栽培,到了明、清年间更加繁荣,民间花卉栽培广泛兴起,出现了海淀600亩荷花园的壮观景象。丰台花乡则因乾隆的诗句“冬雪春霖今岁好,姹紫嫣红看夹道”而远近闻名。
北京现代花卉产业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之初,生产靠农户,品种靠引进,经营靠小贩的状况一度盛行。为振兴农村经济,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加速生态建设和休闲观光业建设,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业的发展,把花卉列入了北京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通过摸清花卉资源和市场、构筑科技和资金体系、搭建花卉信息平台,全力推动花卉产业高效、健康、快速地发展。花卉品种日益丰富,生产布局区域化,种植科学化,市场网络化的现代花卉业新特点基本形成,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
黄金产业。
在花卉产业的大发展中,各区县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卉生产格局。花乡的传统花卉种植,大兴的火鹤,延庆的球根花卉,平谷和昌平的干花加工和原材料生产,通州的花灌木、城市绿地、花坛用花生产,顺义的观赏花木……去年,全市花卉生产总面积达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和企业190余个,花卉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达6.2亿多元。
花卉市场蓬勃兴盛
今天,花卉从高雅殿堂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从主要干道走向了大街小巷、农家小院;从街心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走向了机关单位、街道社区,掀起了创建花园式单位的热潮。徜徉在街头、风景点,行驶在郊区、村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着绚烂多姿、沁人心脾的鲜花。
在花卉消费逐年扩大的趋势下,花卉市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全市大型花卉批发市场达25个,总经营面积近17万平方米,花卉销售摊位2000多个,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5亿元。昔日花商小贩小本经营的情景成为历史,批发、零售、专业花市流通销售体系日益成熟。花卉营销方式实现了超市连锁、花店专营等传统经营方式与网上交易、拍卖、鲜花速递等现代经营手段的融合。每天清晨,在莱太花卉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还带着露水的鲜切花汇集在这里,经过批发商的精心修理打点,发往全市1500多个销售网点及周边省市,年鲜切花批发量高达4亿枝。在京南四环花乡,集中了九家资金雄厚品种齐全的花卉盆花批发市场,全市花卉年销售量达39亿元。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北京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物流中心。通过北京发往外地的花卉,占本市花卉的20%以上。近年来,花卉出口也在增长,从事花卉贸易的公司达30多家。全国各地的名优花卉通过这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科技兴花”遍地开花
“科技兴花”之路,带给北京花卉产业新的发展理念。在北京,众多科技人才荟萃,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多家花卉科研机构云集在这里,其科研成果占全国的70%以上。一些高新科技成果纷纷应用到花卉生产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科技体系。“南花北移”、“洋花国产化”、“乡土花卉商品化”曾一度是北京花卉生产经营的难题。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蝴蝶兰、热带兰等南方花卉品种已顺利实现了北方栽培。火鹤、凤仙、马蹄莲等“洋花”也纷纷在京郊大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北京的8月,正是“绿肥红瘦”的时节,为了能让五大洲的朋友在2008年炎热的八月领略中国名花的幽雅芳香,科研人员正在精心培育着这些传统花卉品种。目前,已经攻克了栽培管理、扩大繁殖、花期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10月盛开的菊花,春季盛开的凤仙……许多本不该在8月开放的鲜花,通过科学手段调控,把花期改在了奥运会举行的8月。北京还精心选育了荆条、黄岑、矮牵牛花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乡土特色花卉品种,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土生土长的花卉将以其独特的风姿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友新朋。
花卉文化沁人心脾
赏花、爱花的生活时尚不仅造就了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