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魏殿生今天在国家林业局举行的红脂大小蠹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国家林业局密切合作开展的“以信息素为核心的红脂大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彻底扭转了红脂大小蠹传入我国后迅速扩散蔓延、造成严重灾患的局面,保护了林业建设成果和森林生态安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此项工作为我国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提供了成功范例。
红脂大小蠹是近年来在我国暴发成灾的毁灭性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原产于北美,上世纪80年代随木材贸易传入我国,该虫可危害40多种松科植物。为迅速掌握该虫在我国入侵、传播和发生危害的规律,探寻简便、高效的监测防控技术,控制其进一步蔓延危害,自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密切配合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全力以赴开展科研创新,重点攻关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通过6年的努力,科研人员明确了害虫的入侵生物学、生态学、种群暴发机理、寄主识别和种群进攻调控机制,以及红脂大小蠹化学通讯机理;创制出高效植物源引诱剂、趋避剂和引诱剂定量缓释载体;首次分离鉴定出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的聚集信息素;发现了马鞭草烯酮的多功能特性;验证了非寄主挥发物作为驱避剂用于防治的可行性,并应用了信息素推/拉控制技术;提出了预测预报和检疫技术方法,集成了以信息素为核心的红脂大小蠹监测、检疫、防控综合技术体系。目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红脂大小蠹综合控制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6年,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4省已累计开展防治作业面积2100万亩(次),红脂大小蠹发生面积也压缩至150万亩,根除了15个县级疫点和18个乡级疫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知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进一步加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近年来加强了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合与合作,特别是与国家林业局在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生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SARS防治、禽流感疫情溯源、林业重大害虫、害鼠控制以及大熊猫和金丝猴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与防控以及林业外来生物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