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鹭作品《境》
著名画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小鹭教授此次也带去6件9幅岩彩画作品参与联展,并在东海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个月,受到了台湾各高校师生的广泛欢迎。他昨日表示,此次一系列岩彩(胶彩)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加快促进两岸艺术交流与了解,也使两岸的岩彩(胶彩)艺术,更富有创意,更具现代国际视野。
对于不常接触绘画艺术的市民来说,比起时常能听到的“重彩”一词,对于“岩彩”与“胶彩”了解较少。为此,记者特别对话张小鹭,让“岩彩”与“胶彩”更清晰地走近市民的视界。
“岩彩”的前身是“工笔重彩”
张小鹭教授说,岩彩在上世纪前叫做工笔重彩,“岩彩”这个新词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这门艺术复兴做的重新定义。
以前岩彩的传统是当年的敦煌壁画带来的,因而融合了西域、地中海文化的元素,体现着丝绸之路的传统,亦有外来文化的因子,曾经发展兴盛。但元代之后岩彩慢慢衰落,文人水墨渐渐占了主导,岩彩逐渐只有庙宇、民间画工在画,几百年来极少画家在画。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一批画家留学日本,因为这项在唐代流传到日本的艺术在那里发展最好,因而画家们“取经”后,在上世纪90年代回国后,开始重振岩彩旗鼓。这时,业内慎重定下“岩彩”一词,以此区别出不同于古代工笔重彩的新发展。
据介绍,“胶彩”和“岩彩”其实是一家,也都源于“工笔重彩”,只不过台湾地区习惯用“胶彩”一词,虽然用的材料相同,但台湾的创作土著风格明显,乡土性强。虽然多沿用几十年前的创作方法,但是群众基础很好。
“岩彩”用矿物质创作
岩彩用的是天然的矿物质来创作,利用矿物质的不同颜色与特质来作画。石青、石绿、朱砂、泥土,或植物性的颜料花青、藤黄和赭石,甚至于中药里的雄黄,贝壳、石灰都可以用来创作。在古代,画仕女图上的脸部时,都用了贝壳粉来营造真实的面部皮肤质感,这与当时女性用贝壳粉作为蛤粉抹脸是相同的。现在的岩彩加上了现代的颜色和科技,创作用的材料也丰富很多。
“岩彩”画家青睐不同材质
当代的岩彩画家,不仅画的题材丰富多元,创作使用的材质也带有个性记号。张小鹭表示各个画家的特点不同,此次参加海峡两岸岩彩(胶彩)画联展的旅居美国的画家张爽,喜欢用丙烯这个材料创作,运用合成树脂等材料本身的质感进行创作。而台湾画家詹前裕与一般画在麻纸上的习惯不同,喜欢画在绢上。台湾画家李贞慧在参展作品的创作中,还运用了视觉上的非常态转换,让背景实,实体反而虚化,用来表现情绪很特别。张小鹭告诉记者,此次与台湾的交流联展,是这个画种两岸的第一次交流展,虽然中国内地的岩彩画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快,因而画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