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海岸线全长52公里,适宜造林海岸线长度为47.2公里,全县沿海防护林面积52596亩,其中23286亩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在海南省其它市县,海防基干林带的宽度一般被定为沙地200米。而在昌江,省林业局专家建议把海防基干林带的宽度增加到1000米。这个“与众不同”的要求,也恰恰说明了昌江沿海地区的荒漠化的程度曾经是多么的严重。
2006年6月,省人大《森林法》执法检查组环岛检查时,对于昌江的海防林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至中甚至欣喜地说:“到昌江,我们看见了海南海防林的希望。”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昔日的荒漠变成了今日的绿洲?是荒漠植树的先进经验,是引进公司营造海防林的新模式,还是一系列有力的保护措施?答案似乎有很多、很多。但最终,记者的目光落在了一群普通的女人身上,她们用女人特有的柔韧改变了沙漠的无情,在昌江创造了一个15年在沿海流动沙丘上造林18820亩的治沙造林奇迹。
为筑起一道“挡风墙”
弱女子走上漫漫植树路
在距离昌城3公里左右的昌江海防林苗圃里,记者见到了这群创造奇迹的女人和她们的领头人陶凤娇。
苗圃有20多亩地,陶凤娇和姐妹们正在地里用心地培育着一株株小小的木麻黄幼苗。也许是因为羞涩,这些“娘子军”看到记者都笑着躲得远远的,只剩下了陶凤娇跟记者聊起了她跟海防林的故事。
陶凤娇是土生土长的昌化人,从她记事起,海边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小时候,她跟村里的小姑娘去海边捡螺,海风吹来,细沙密密地打在她们脸上、身上,生疼生疼。她想,要是有一堵大墙挡住这些风沙就好了。
1986年,凤娇的丈夫因意外去世,24岁的凤娇只得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独自生活。那时,凤娇每天都会去海边的渔船上批一筐鱼虾拿到镇上去卖,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她赚的钱足够母子三人不愁吃穿。
一次刮台风,海上的渔船收到消息急忙往回赶。等渔船赶到昌化港时,已是退潮时分,港口变成了沙滩,渔船进不了港,只得停在港口附近听天由命。台风来了,风卷起的巨浪无情地把一艘又一艘渔船打得粉碎。转眼间,数十名渔民命丧黄泉。台风终于停了,村子里哭声一片。仅凤娇所在村庄死亡的渔民就有30多人,有的家庭甚至一次性失去了家里的所有男丁。
凤娇家没有亲人遇难,但她眼看着那些她熟悉的面孔竟然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她心里有说不出的痛。小时候关于“墙”的想法再次冒了出来:要是有一堵墙能挡住风沙就好了。那样沙子就不会堵住港口,退潮时渔船也能安全回来。可是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有这样一堵墙?
1992年,一个外地老板来到昌化,招育苗和种树的工人。老板出的钱很少,要干的活却很辛苦,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干。一个外地人为什么要在沙地上种树呢?凤娇感到有些好奇。很快,她打听到这个老板从林业部门承包了一批树苗,他是来昌化种海防林的。如果树能种活,就能挡住风沙。
凤娇被打动了,也许海防林就是她一直在找的“墙”。她放下收入较高的卖鱼生意,毅然选择了收入很低的育苗、种树工作。
从此,她一干就是15年。
“我以前从没有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