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浙江盆景作品在各种级别的展览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多次获得较好的成绩;出现了多家私家盆景园,收藏颇丰;建立了多个盆景生产基地,盆景产业化、商品化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浙江盆景艺术及产业的发展不仅由于当地经济的腾飞,更得益于浙江深厚的盆景文化底蕴。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中国盆景的起源和盆景文化的发展无不与浙江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五代钱和南宋迁都杭州,使这一地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自然成为盆景文化繁荣之地。
浙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滋养了不少“人中之杰”,也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寄情于浙江,繁荣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对盆景文化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盆景文化的发祥地
在钱塘江入海口的杭州湾南岸,有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余姚,她就是中国盆景文化的起源发祥地之一。
在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文物中,有一件陶片上刻有一方形盆,盆中栽有五叶类似
兰花的植物。这一发现说明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以莳养盆栽
花卉为乐。
浙江盆景的形成发展 盆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至唐代,由于劳动人民的创造、王公贵族的重视和文人士大夫们的参与,已由盆栽升华为具有意境美的盆景。
白居易的《双石诗》就说明唐时杭州地区有“供石”流行,并将石和天目松组合成景,时称“天目松石”。
宋代,浙江盆景艺术开始进入成熟和繁荣的阶段。宋代
皇帝大多好文,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盆景艺术也不例外,已有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之分。尤其在南宋迁都杭州以后,在这块江南清丽之地,制作、赏玩盆景之风极盛。
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写到:“钱塘门外溜水桥,东西马塍诸园皆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与此同时,温州的王十朋在《岩松记》中写道:“友人有以岩松至
梅溪者,异质丛生,根衔拳石茂焉,非枯森焉,非乔柏叶,松身气象耸焉,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亦草木之莫奇者。余颇爱之,植以瓦盎,置之小室。”
两者的记载同时反映了当时浙江盆景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至明代,盆景艺术已形成一系列理论。影响较大的要数屠隆所著的《考槃余事·盆玩笺》,其中写道:“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亭榭中物也。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屈;郭熙之露顶攫拏;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载以佳器,槎枒可观。更有一枝两三梗者,或栽三五窠,结为山林排匝高下参差,更以透漏奇古石笋安插得体,置诸庭中。对独本者,若坐岗陵之巅,与孤松盘亘;对双本者,似入松林深处,令人六月忘暑。”
屠隆,浙江鄞县人,他所记述的是江南一带所流行的盆景树种和创作方法。其中的天目松因产天目山而得名,至今仍是盆景创作的上乘之材。从他的著述中不难看出,当时流行的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的盆景,注重盆景的选材及盆景创作的内涵和意境。他在书中还介绍了盆景创作的技艺和手法:“至于蟠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
屠君可谓当时的盆景专家和理论家,短短的文字就高度概括了盆景选材、立意、布局和造型技术。他注重作品的内涵,崇尚自然美,反对匠气和病态。他的盆景理论对当代的浙派盆景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代浙江盆景更加流行,树种、石种更加丰富,栽培技术、制作手法进一步提高,盆景风格更加多样化。有关盆景制作的记述也不少,其中有一位别号西湖花隐翁的杭州园艺家陈淏子,著有《花镜》一书,书中有“种盆取景法”一节,专门论述盆景取材、制作经验和养护方法,提倡盆景造型要注重画意,讲究立意、布局和用盆等。
在历史上,浙江盆景在民间展览的活动也有过记载。南宋宫廷画家夏圭在《月令图》中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杭州民间以车载船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