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
二、为害症状
美国白蛾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叶片,1至2龄的幼虫一般群居在吐丝结成的网幕中,在叶的背面啮食叶肉,残留叶子上表皮及细叶脉,被害叶呈纱窗状,仅个别嫩叶被咬成小洞;3龄幼虫可将叶片咬透,呈小孔洞。
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不断将网幕增大以扩充食料。常见的网幕长1米左右,大的网幕可从树梢向下拉到树干的基部,长达3米以上。一棵树上的网幕有几个到十几个,多的达200多个。网幕把树叶及小枝条缀连在一起,内有大量虫粪、幼虫和幼虫脱的皮壳,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4龄后幼虫分散成小群体蚕食叶片,5龄后幼虫爬出网幕单独活动、取食,直到全树叶片全部被吃光。同时幼虫向附近的大田作物、蔬菜、花卉和杂草等植物上转移危害。
美国白蛾大发生时,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园林植物的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各种园林植物呈现一片枯黄,状如秋天,甚至造成树木枯死。因此,美国白蛾对城市园林绿化影响极大,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也是我国重要害虫检疫对象。
三、形态特征
1.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至14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白色上有黑点。雄蛾触角双栉状,黑色,长5毫米,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多数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桔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一般4至8天。
2.卵:圆球形,直径0.5毫米左右。卵表面有许多小刻点,初产即为浅黄绿色,有光泽,以后逐渐加深为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3.幼虫:体色变化较大。根据幼虫头壳和体背毛瘤的色泽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我国目前发现的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2.5毫米,体长28至35毫米。“黑头型”头部黑亮,体黄绿色至灰黑色。沿背中央有1条灰褐至灰黑色的宽纵带,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毛带上方两侧各有1排黑色毛瘤。体两侧毛瘤多为
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杂有黑色或褐色毛。气门白色。长椭圆形,具黑边。胸足黑色,臀足发达。
4.蛹:体长8至15毫米,宽3至5毫米,暗红褐色。有臀棘8至17根。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被有黄褐色或暗灰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四、生活习性
美国白蛾一年3代,以蛹在树皮裂缝、地面枯枝层或表土层内越冬。越冬蛹一般在5月中旬羽化,第一代卵在5月中、下旬始见,5月末至6月初出现第一代一龄幼虫,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上旬初始见第三代成虫,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1个世代大约40天左右。
美国白蛾刚羽化成虫对垂直物体表现出强烈的趋性。成虫在钻出蛹壳后,迅速爬到附近直立的物体上,如树干、墙壁、电线干以及草本植物的茎干上,静伏不动,高度大约在l米左右。天黑以后开始飞翔,寻找寄主植物。在群体密度比较大时,成虫一个接一个地起飞,直线飞向天空,其飞翔高度可以超越树冠。在空中飞翔的蛾子沿树冠或在树冠之上回旋,最终落到所嗜食的寄主植物上,完成了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成虫的这一飞翔活动对种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越冬蛹的分布比较分散,有许多远离寄主,倘若没有这次选择寄主的飞翔活动,绝大多数幼虫会因缺乏合适的食料而发育不全或饿死。
美国白蛾的趋光性较弱,在各种光线中,对紫外光的趋性相对较强。因此,黑光灯仍能诱到一定数量的成虫。由于雌蛾的孕卵量较大,不大活动,所以灯光诱到的成虫多为雄虫,约占总蛾量的90%。
成虫落到寄主植物上之后,开始静伏下来,直到次日凌晨3时。当蛾子受到微光的刺激后开始向叶片边缘移动,此时雄蛾尤为活跃,在叶片上来回爬行,有时还拍击翅膀。随着光线的进一步增强,雄蛾开始起飞。在雄虫活动的诱导下,雌蛾开始释放性外激素,招引雄蛾,并开始交配。一般情况下,雌成虫交配后于当天下午或夜里开始产卵。没有交配的雌成虫一般不产卵或只产少数分散的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