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各级政府关注热点,也是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着眼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怎样让青海的农村更加美丽富足,目前青海的一些农村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地变化,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期开始,本报记者将走进青海新农村,将青海新农村的风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敬请关注本报“新农村新青海·2006青海区域经济特稿”系列报道。
青海省连续成功举办的郁金香节让一个村庄变得日益美丽富足,同样也让这座村庄的名字被社会所熟知,它就是西宁市城西区汉庄。
5月中旬的西宁还有些许寒意,在汉庄花卉基地,即闻名遐迩的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道路两旁零散的郁金香仍含苞待放,同行的“导游”告诉记者,汉庄花卉基地占地约600亩,这里是青海第一个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因此这里甚至被外界誉为郁金香的“第二故乡”,由此为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也而易见,目前这里已不仅仅局限于郁金香种球繁育,借助郁金香的名气,形成了花卉、水果、食用菌、茶园等生产、经营多种经济体。
郁金香效应,小村庄丰收美丽
走进汉庄花卉基地,一栋栋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周边挺拔的白杨吐着翠绿,远处是绿油油的麦田,村落掩映在碧绿的田野中,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温室大棚里,玫瑰正在怒放,鲜艳的花朵含笑般迎接着游客的前来,一些工人在采摘食用菌。而种植草莓的温室更是游人如织,游客们不仅陶醉在红红果实收获的喜悦里,更为亲自的采摘感到兴奋。第一次前来的小李也是第一次看到挂在枝头的草莓,满园挑选着个头较大的果实,“这种劳动即体验了乡村田园生活,也增长了见识,很有成就感。并且这里的草莓比市场上的鲜嫩,价格和市场价相差无几,以后有时间还会来这里。”
小聂三年前来的青海,先前在山东临沂农村老家就是草莓种植专业户,他和母亲现在都很繁忙,草莓进入收获季节,每天必须呆在温室里采摘,以免草莓熟透了掉在地上。“我们在这里种了三个棚,总面积也就是两三亩,每天草莓的收成约300公斤,其中100公斤被前来的游客采摘了。草莓6月份才能收完,一亩温室每年纯收入在上万元。”小聂谈及扎根青海农村时显得比较自足,据他考察,青海的气候占据先天优势,因此他也就成了在青海较早种植草莓的“外来户”之一,青海出产的草莓糖分足、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青睐,他们的草莓可以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较内地产品高些,目前产品销售的主阵地在西宁市,因为运距近草莓保持有更新鲜的成分。
小聂告诉记者,在他们老家农村,粮食作物早已不是种植业的主打,许多经济作物让农村都富裕起来,青海在这些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当地农民总觉得无法发展水果等经济作物,其实青海的冷凉气候最适合一些水果的生长,他们将草莓引进青海,也是想对当地农民有一个引导,最起码能建立一个样板让当地农民看到在青海种植草莓照样可以成功。三年来周边不少农户也来他这里取经,一些农户开始加入特色种植的行列,并开始走上富裕道路。
西宁市城西区殷家庄一农户看着自己种植的食用菌告诉记者,他看到一些农户成功后今年也开始了特色种植,大棚是承包的,菌种是一家公司提供的,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自己常年指导,收获的食用菌不用自己操心销路,种植前就签订有收购合同,至目前自己已获利几千元。
“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是我们的经营模式,这样减少了公司的人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收购合同的签订也稳定了农户的心,这样即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也可以让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西宁市城西区某公司相关人员分析,汉庄知名度的快速提升得益于郁金香节的举办,外来游客慕名前来者逐年增多,当地农户不仅在花卉产业上受益,其他特色种植业同样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有消息透露,西宁市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户耕种条件,先后投入资金5826.33万元,实施了农田水利、渠系防渗配套等工程,35.98万农民受益,人均增加收入182元。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同样为想一展身手的农户铺平了致富道路。
美丽延续,茶园经济走向规模化
因郁金香而知名的汉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