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瓣兰是国兰(地生兰)中的一个独特的种群,主要分布于滇西北一带金沙江上游、怒江、澜沧江两岸的高山深谷之中,以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西部邛崃山脉延伸带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以及四川南部川滇交界处的会理县分布较为集中。
莲瓣兰,叶形多呈垂曲、斜立或直立型。叶色浓绿或黄绿、有光泽,叶脉明亮。单株叶片一般6—7片,叶宽0.4—1.0cm,宽叶品种可达1.2cm以上。叶长30—80cm。健壮成株具3—4片厚实的鞘壳,紧抱叶脚,使兰株显得挺拔飘逸,生机盎然。莲瓣兰大多于8月中、下旬开始萌发花芽,12月抽葶,翌年1月始花,2—3月进入盛花期。葶高20—45cm,葶花2—3朵,花茎4—6cm。花朵萼片多呈三角披针形,花瓣短宽向内曲。唇瓣上多分布有红色或紫色斑点。雄蕊和雌蕊合生而成柱状,俗称“鼻头”。
莲瓣兰作为一种园艺花卉,以其典雅、飘逸的株叶,素雅高洁的花姿,飘忽流动的花香,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和视觉。通过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在启人幽思的情感宣泄过程中,莲瓣兰艺的美已被人们赋予了人格化的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兰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由于受莲瓣兰生存地域限制和中原兰文化的影响,有关莲瓣兰艺文化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明朝永乐壬辰年(公元1412年,即大理国末期)所传手抄本《南中幽芳录》。据载:“大雪素(笔者注:属宽叶莲瓣素),段氏名花,多产于无量山中。正月开花,二至四朵。叶七,宽四分,长尺余,如绵绵垂柳。葶淡白如玉,粗如箸,挺拔为上品。荷瓣洁白如雪,人字肩,宽二寸,舌淡白如腊而娟秀,花清香。小雪素(笔者注:属莲瓣素),产于浪穹西山。叶细长有齿,叶硬,迎风傲雪于深山,色深,六至七叶。葶如象牙为上品,多为二至四花,瓣如玉雕,捧如蚌张为上,冬末初春开花,花香醇正。叶榆人家多有种植。”公元1386年大理平章段功之女宝姬在无为寺下双鸳溪边建兰苑;并携童子走遍三迤群山巨川,广罗幽兰。在其诗《尖峰寻幽兰》中有“更有莲瓣胭脂浴,迎春乍开戏素蛾”,所描写的应是产于大理点苍山上的莲瓣素。
在经历了无数代莲瓣兰产区兰文化人的推崇、宣传,尤其是2003年第十三界中国(大理)兰花博览会的举办,为推动、宏扬莲瓣兰艺起到了巨大的宣传作用。最终确立了莲瓣兰在中国兰文化中的坚实地位,并与江、浙一带的春兰、蕙兰;广东、福建沿海等地的墨兰、建兰;四川的春剑形成了鼎足之势。使人们体会到了莲瓣兰艺醉人心扉的美。
从审美角度划分莲瓣兰艺应分为叶艺和花艺。莲瓣兰作为中国地生兰的一个优秀种群,无论其叶艺还是花艺均涵盖了中国兰花评判的所有标准;而莲瓣兰所独有的阴柔、雅洁之美是中国其他地生兰所无法期及的。
一、叶艺
1.线艺类:莲瓣兰叶艺分为:爪艺(浅爪、深爪、覆轮艺)、缟艺(缟线、斑缟、中缟、片缟、云井艺)、斑艺(虎斑、蛇皮斑、锦砂斑、切斑、绯斑、苔斑、中斑、镶嵌、晃、曙艺)、中透缟艺、中透艺。叶艺颜色为白色、黄色,亦有青蓝色。按叶艺明暗可分为:前明草(幼苗叶片带艺明显,随着植株长大艺色逐渐转绿。)和后明草(幼苗叶片艺色不明显或呈黄色,随着植株长大艺色逐渐转明或从黄色变为银白色)。通过多年的挖掘开发,中国其他地生兰(春兰、线叶春兰、送春、蕙兰、建兰、墨兰、春剑、寒兰等)中出现的线艺类型,都能在莲瓣兰中找到。
2.彩艺类:莲瓣兰彩艺主要是叶片,尤其心叶出现唇瓣化现象;大多数表现为心叶中上部边缘唇瓣化为白底镶红斑,即蝶化。受此种叶艺影响花多开蕊蝶,其代表品种有:梁祝等。其次莲瓣兰彩艺还有红叶艺、紫叶艺。红叶艺主要受叶片红色经脉影响,叶片呈浅红色;若经脉呈深红、紫红色,且红晕较重,则叶片呈紫红色,俗称紫叶艺。无论红叶艺、紫叶艺(此种叶艺花多开红素、至少亦是红花),艺色多在幼苗期表现较重,随着植株长大艺色逐渐转淡,老株叶色大多呈深紫绿色。
3.水晶艺类:莲瓣兰水晶艺与其他地生兰,如线叶春兰(豆瓣)水晶艺一样(线叶春兰水晶在云南较为常见),与线艺类平滑艺相区别是一种立体艺。其艺型主要有:龙形水晶、凤形水晶,龙形水晶中常见有水晶缟、水晶斑;凤形水晶中常见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