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有个“中国花木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个并不著名的小网站,然而,它每天的访问量达1.5万次,在国内的
花卉行业网站中排名第一,它可是宁波花农离不开的一张“大网”。这个网站的创办人,正是一位老花农的儿子。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是种了34年花木的林才学并不这么想。今年60岁的林大叔是柴桥镇林下村的村主任,身为花农的他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两个儿子能考上大学,去国家机关工作,因为这在他眼里才是“走正途”。
林才学种花的历史几乎就是柴桥镇种花的历史,正是在以他为代表的第一批种花人的努力下,种花业从柴桥镇的山沟里蔓延开来,才有了如今的“杜鹃花之乡”。1981年,林才学办了一个花木草场,“我们种花,别人来买。”靠着会种花和讲信誉,林才学以传统的方式经营着这片100多亩的苗圃。
1995年,林才学特别高兴,这一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大儿子林斌被分配到杭州铁路局,当时在旁人的眼里,这份稳定的每个月能为林斌带来3000元收入的工作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可是林斌只干了一年,便辞了工作回到老家,希望通过自己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重新演绎传统的花木行当。
林斌的目光很敏锐,虽然那时花木还供不应求,但他已经看到了花农们盲目扩大生产、漠视市场所埋伏的危机:“老一辈人就会种花,然后等别人来买,而以后的花卉市场将是互动的,我要带大家一起赚钱。”但父亲林才学对林斌的辞职十分恼火,他以断绝关系威逼林斌回到铁路局。而此时,林斌已经借用父亲的苗圃在北仑区注册了“青草地园林公司”,取意是“野草的百折不挠,小草的蓬勃向上”,由此表明他绝不退缩的决心。
1998年1月,刚赚了一点钱的林斌再次惹恼了父亲———他创办了“中国花木网”,这个刚开办就每年耗费三四万元的网站当时在林才学看来“根本就不知道是干嘛用的”。父亲的反应在林斌的预料之中,因为那时园林花木的网站全宁波也只有两家,纯粹由花农创建的网站则只有林斌一个。
可是林斌却把网站看成了他“未来开发市场的最尖端的武器”,因为“它无处不到,数据传输容易而且快速”。这个自创办以来一直“只赔不赚”的网站,是林斌梦想给花农提供的一个免费的互动的信息平台,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大部分花农都不会用电脑,没法互动。
为建设网络这个“虚拟的花卉大超市”,林斌一步一步地搭建着自己的网络平台。首先通过网站平台接下订单,然后把一部分订单转交给花农。慢慢地,来网上找信息的花农多了,林斌又开始开发呼叫体系,将种植大户发展为注册会员,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与种植大户保持信息沟通,“花农就算不会用电脑,手机总是人手一部的”。2000年,小自己两岁的弟弟林杰也从教师的岗位“下海”,加入了林斌的队伍,“不听话”的兄弟俩一起精心地拓展着这个信息化的轨道。目前,网站的会员有1万多户,每个月在网上接到的订单都在300万元左右,要什么再种什么,花农种植风险也就减低了。这些订单有很大一部分都交给了柴桥镇的花农。
“最近一次苏州要了一批价值50万元的樱花,就是从网上来的订单。”林才学显然也开始接受这个至今他仍然觉得是在“烧钱”的网站。虽然他还没有学会上网,但是他已经常叫别人在网上找新品花木给他看,把自己知道的信息也放到网上去。而此时,林斌已经在筹划以网站为核心,运作大的花卉博览会了。
在林才学看来,儿子的网站一如自己当年种花一样,“都是抢先了”。
在林斌看来,父亲的传统经营模式也“不可能消灭”,统一的、规范的信息化运作还是难度很大,还要长期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