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奥运景观雕塑全球海选,18城市将亲睹奥运景观雕塑大赛作品“芳容”。大赛组委会特别表示——让奥运雕塑成为“城市名片”
2005年12月15日,
北京奥组委在京宣布,原定于2005年12月1日截止的“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征集期延长至2006年3月1日零时。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自去年8月8日,北京奥组委启动“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以来,已收到国内外应征方案680多件。此外,大赛组委会还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雕塑家建立了联系。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余名雕塑家已报名参与。而之所以决定延长征集时间,是考虑到目前仍有大量国内外专业人士希望参与征集活动。
好雕塑是带有体温的
北京奥运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呢?“不是雕塑,而是景观雕塑。”著名艺术家袁熙坤特别强调了“景观”两个字,他认为城市雕塑不应该是建筑物的“补丁”或“陪衬”,而应该是和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的完整景观。
袁熙坤认为,北京奥运景观雕塑的风格应该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在观念上不一定最赶时髦或者超前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有时超前的反倒是短命的。
袁熙坤特别指出,北京建设奥运景观雕塑要符合目前的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钢筋水泥的“森林”要和雕塑绿地相搭配,不要为了造景而造景,而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分开发、节约利用奥运建设景观艺术资源,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北京奥运景观雕塑一定是有亲和力的,绝不是让老百姓看不懂的雕塑才是好的、高雅的。这些雕塑要符合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易于大众接受,必须是“专家点头、群众叫好的”作品。
当被问到什么样的城市雕塑才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时,袁熙坤不假思索地说,马克思说好的雕塑是带有体温的,一件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让观众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率真。如果艺术家满怀对奥运精神的崇敬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真诚地去创作,北京奥运景观雕塑一定会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奥运名片”。
创作思路最重要
记者获悉,此次大赛征集的作品虽然质量要求极高,但征集范围非常广泛,也并不只针对专业雕塑家。
“为了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将很多好想法拒之门外,征集方案的第一阶段我们并不要求作者制成雕塑小稿,而只需要提供有三个角度以上的效果图,关键看的就是创作思路,组委会可以联系雕塑家、工厂帮助一些非专业作者创作。”全程参与奥运雕塑景观规划的艺术学者邹文说。
之所以广开方案源,据介绍和目前中国雕塑的现状不无关系。中国的雕塑遗产是丰富的,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却很短,中国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城市雕塑发展的300多年。面对中国城市雕塑基础的薄弱,一方面需要广征方案,另一方面更需要宁缺毋滥,追求中国城市雕塑的精品。
“中国当代城市雕塑的一个现状就是,30多年来,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大都出自一批雕塑家之手,必定在个人艺术精力、构思、作品艺术风格、面貌的多样化等方面受到限制。”邹文补充说。
神奇展箱还可当展架
根据征集活动方案,大赛组委会将于2006年6月23日从所有来稿中评选出290件作品,由组委会复制三套,用于国内巡展。巡展将持续半年,作品被复制成三套后,可供每月在三个城市同时开展。展览期间,参观者可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即时投票。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18个巡展城市将通过申办报名的方式产生。组委会希望申办报名城市具有文化特性和魅力,具有新闻传播的辐射力,能促进大赛及其产生作品的推广。据了解,目前已有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机构和组织表达了申办意向。考虑到便于巡展,大赛将为每件雕塑特制展箱。运输过程中,它就是雕塑的包装箱;展出时,一按开关,它就会“长”出四个“脚”,摇身变成展架,支撑起雕塑。
“这个神奇的展箱还有一个夹层,在外面开了一个可供观众投票的小口。我们每到一处,会发给观众选票,不同颜色的票分别代表不同评价,观众可以为雕塑投票。等到展览结束后,将观众的意见进行搜集,然后结合专家意见,再选出赴国外展出的雕塑。另外,展箱上还将张贴展品虚拟环境的效果图。国内展出结束后,18个城市的展况将出现在特制大展板上。”邹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