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研究,继承发展其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推动中国现代盆景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创新就是在把握盆景美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赋予盆景艺术崭新的风貌,使之成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能扣动时代人心弦的作品。 以民族文化为“根” 民族风格是中国盆景得以生存的灵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盆景的发展导向,赋予了中国盆景特有的文化、精神内容和淳朴自然的风貌。尤其是讲求诗情画意、意境、师法自然和突出以精神、情思、风韵等为主题的渲染。 在中国盆景的漫漫发展征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正是借鉴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盆景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绘画,自宋代绘画艺术空前发展至现代,画理、画论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盆景民族风格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盆景制作的理论基础。画论中“缩龙成寸”、“枝无寸直,一波三折”、“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近大远小,近浓远淡,近清晰,远模糊”的透视原理;“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的构图原则;“情寄于景,景中有意,意在生情,神经形至,形中藏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思想;“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风格,都是中国盆景工作者的创作源泉。潘仲连大师的代表盆景作“刘松年笔意”画意浓浓,意境融融,难怪会耐人寻味,百看不厌。还有盆景作品“疏影横斜”、“寒江独钓”、“野渡舟横”、“小桥流水人家”等描绘了诗一般的画境,其本身就是一首诗。 热爱自然是人的天性。自然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惊世之作,自然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和享受。扬州赵庆泉大师的水旱盆景,如入幽苑芳丛,或林深气清,或春日水滨,或烟波湖上,或流水孤树,或清溪饮马,或古木萧森,随手点缀,皆成佳境。出自自然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民族风格是中国盆景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盆景的闪光点,它不但创造了昔日的辉煌,也将在未来中国盆景的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指导中国盆景的改革发展。 以地方风格为“干” 中国盆景形成其地方风格绝非偶然,是主客观诸因素互为因果的必然产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本身自然的、文化的、艺术的综合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该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与流派。除了苏派的“老干蟠枝”、扬派的“一寸三弯”、岭南派的“蓄枝截干”、川派的“虬曲多变”、海派的“屈伸自如”外,还有独步海内外的福建榕景、富有功底的安徽桩景、独具匠心的湖南地柏、首屈一指的河南柽柳等等无一不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总的讲,任何地方风格的形成,都是其地理、历史、社会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各地盆景惯用树材取决于该地区的植物资源和气候条件;其审美观又取决于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历史传统和社会心理习惯。而所有形形色色的造型技法则是各地审美情趣与惯用树种二者结合的结晶。当然地方风格也会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过去五大流派也只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风格,现在则越分越细,出现八大流派、十二大流派等。但无论怎样发展都必须尊重当地的资源及历史文化的客观存在,扬长避短。这样我们的盆景地方风格才会更耀眼,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