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与为害别名日本龟蜡蚧、龟蜡蚧,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日本晚樱、海桐、山茶花、紫荆、紫藤、蔷薇、夹竹桃、含笑、丝兰、栀子花、白兰花、蜡梅、桂花、月季、海棠、火棘、芍药、牡丹等多种花木。若虫和雌成虫吸食植物枝梢和叶背主脉汁液,排出的粘液可引起霉污病,受害枝变黑,严重时小枝枯死,造成落叶、落果。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椭圆形,淡棕色,长2.5至3.5 毫米,体背覆一层厚蜡壳,灰白色或略现微红色。雄成虫体长约1.5毫米,翅展2.2毫米,体紫褐色,腹末有长圆锥形淡黄色交尾器。卵长卵圆形,长约0.28 毫米,产时乳黄色,后呈紫色。若虫初孵若虫扁椭圆形,长0.5毫米左右,橙黄色,腹末有长、短尾毛各1对。雌雄分化后,雌性蜡壳似龟甲,雄性蜡壳长椭圆形,背中央有隆起的蜡板。蛹长椭圆形,紫褐色,长约1毫米,腹末有明显的交尾部。发生特点一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少数也能在常绿树种叶片上越冬。产卵从4月底至5月上旬开始,产卵盛期在5月中旬。卵产于母体下,每雌虫平均产卵2000 粒左右,卵期半个月至20天。5月下旬至6月底陆续孵化,孵化盛期在6月上中旬,此物候期为栀子花盛花期。初孵若虫呈龟甲状,爬行很快,多爬到叶面近叶脉两侧或嫩枝上固着危害。雌蚧7月底开始逐步由叶片向枝条上转移,以一二年生枝上为多,雄蚧仍留在叶片上。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雌雄成虫,雄成虫交配后很快死亡,雌成虫受精后转移到枝条上越冬。防治方法同白盾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