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学农药以每年2%左右的比例下降,而生物农药的产量每年以10%至2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世界生物农药产品已经超过100多种,其中生物技术产品有10余种。在生物农药中,90%以上是微生物杀虫剂。由于生物农药产品开发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投资、研究和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我国也把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开发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的微生物杀虫剂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农产品上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趋向自然化、保健化和优质化。据中科院1997 年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34个城市的问卷调查,表示愿意购买绿色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的占74.02%,同时具有支付意愿的占65.38%。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对健康的认识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对食品消费的认识亦会有相应的提高。这种认识上的提高极有可能转变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巨大购买力。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扩张,而这一扩张必然会引起微生物杀虫剂更大规模的施用。绿色农产品需要有绿色的农药来做支持。
由于长期施用化学农药,农田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害虫防治难度日益增大。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及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生物防治正好能克服上述缺陷,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生物防治的基础性研究、质量控制检测手段和方法、田间使用技术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国际上已商品化的生物农药约有30种,仅B.t制剂一项1997年销售额就达9.84亿美元。瑞士CibaGeigy公司、美国Myeogen公司、Econge公司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开发出高效、耐紫外线照射和宽杀虫谱的B.t工程菌,Meck公司对Anermectih发酵产物进行结构改造制成杀虫活性更高的Iver mentin。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的生物农药推广面积迅速增加,把B.t领域的竞争推向基因水平。同时由于微生物杀虫基因是生产微生物杀虫剂和构建杀虫植物的源泉,全球争夺杀虫剂微生物资源和杀虫基因也在日趋激烈。我国农药与世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每年对新品种生物农药开发的投入费用约为1000万元,只占农药产值的0.14%。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农药品种不足,结构不合理。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制剂化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体系是我国缩短与国外差距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攻关,解决瓶颈问题,采取优惠政策,扶持生物农药发展。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出口的农副产品中,因农药的残留问题而退货的损失,1997年就高达74亿美元,损失巨大。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市场需要更多、更好的生物农药新产品。尽管生物杀虫剂在整个农药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但由于它对人畜相对安全、对环境污染小、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而符合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