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一代明君,西汉“文景之治”就是从他开始的。他也是一个善于用人的
皇帝,但是有一次他没有使用一个看来很有才能的人,为何?
汉文帝平时喜欢打猎,一次他带着随从到皇家园林上林苑打猎,只见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心里非常高兴。来到老虎园的时候,上林苑的主管官员前来拜见,文帝就向他询问上林苑的面积以及动物种类。没想到随口一问,那主管官员竟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文帝很生气。
旁边的一个老虎管理人员自告奋勇地跑了出来,回答了文帝的问题,并且口齿伶俐,夸夸其谈。文帝听了非常高兴,打算撤掉原先的那个主管官员,改用这个老虎管理人员。他刚想下令,却被大臣张释之拦住了。张迂回地问道,陛下觉得绛侯周勃怎么样啊?文帝说,那还用问,堪称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东阳侯张相如呢?文帝说,也是长者。此二人都是汉初重臣,但是都有些木讷,不怎么会说话。张释之说道,既然如此,那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曾有些事情讲不清楚,哪里像这个管理人员这么伶牙俐齿啊!接着,他阐述了自己的主要顾虑。他说,秦朝的时候,就是注重耍嘴皮子的功夫,结果朝廷官员以耍嘴皮子为能事,文过饰非,导致亡国。今天的这件事陛下是不是应该再考虑一下。
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张释之的话。提拔了这个老虎管理人员,确实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的上林苑主管官员,但其他大臣会认为这是耍嘴皮子的结果,若闻风而动,人人以耍嘴皮子为能事,定会造成危害。权衡了利弊之后,文帝决定不提拔那位老虎管理人员,只是撤了那个主管官员,因为玩忽职守是必须受到惩罚的。自此,汉文帝在用人上就特别注意“听其言观其行”,官场之风得以净化,汉文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也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人才是第一资本。正如斯大林指出:“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宝贵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古语云“得人者兴,失人才崩。”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本是一切资本的基础。“在争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天下中争人才”,已成为治国兴邦、富民强国的战略之举。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财富可以失而复得,而人才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深有体会地说:“你可以把我的资产拿走,但是请把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之后我将使被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
古语云:“以人为镜明得失。”历史上自古到今,能否知人善任已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成也在人,败也在人,这是领导者识人善任的定律。怎样去识别人才、选准人才,就成为用人的前提。晋朝的傅玄说:“听其言不如观其事,观其事不如观其行。”领导者用人也应遵循这句话。有的员工总是夸夸其谈,却没有真才实学,领导者不要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蔽,所以,识人,成为领导者必须关注的大事。
听其言,观其行,这是识别人才常用的方法。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说不做。因此在考察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如何观其行呢?诸葛亮提出七条方法可供借鉴。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七条,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对今天考察识别人才仍具有现实意义。
古人云:“明其视,则举不失德;广其听,则野无遗贤。”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言行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才学和见识。俗话说,行能传神,言为心声,而言行又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的具体表现。但是听言观行往往只是获取的最初步的印象、感觉和看法。在全面选择评价一个人时,如果仅凭短时间的观察,是很难鉴别出他的全部特点的。
有一句成语叫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道理也很适用于人才的考核与选拔。这就是说,在听其言观其行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实践唯上的原则。要立足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不能急于求成,幻想在极短的时间内选出极为优秀的人才,甚至仅凭借一时的印象就急于盖棺定论,这是选拔人才者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