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云南花产联合办
昆明国际
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自2002年12月开始拍卖鲜切花以来,面临传统交易市场的竞争压力,先后克服了“非典”、股权风波冲击等重重困难,花卉拍卖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越来越好。KIFA2006年的鲜花交易量、购买商和供应商人数、优质花比率等各项业务指标以及服务质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鲜花交易量快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KIFA鲜花供货总量较上年增长了62.57%,约1.41亿支,同比增长62.57%;交易总额达6395.02万元,同比增长132.58%;成交均价0.49元/支,同比增长36.11%;日成交量37.74万支,同比增长72.33%;日均交易人数137人次,同比增长52.22%。如今,KIFA的日均成交量保持50万支至80万支,最高时超过100万支。
2006年KIFA的供货商和购买商人数分别为2176和577人,较2005年分别增长118.47%和38.7%,其中供货商已由最初的生产企业及专业户扩大到了数量众多的花农,花农的产品占供货总量的14%以上。每天进入KIFA交易的人数稳定在190人左右。
全年占交易总量22%、共2765.8万支鲜花出口到了日本、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易额达3068.8万元,出口均价1.1元/支。在进入KIFA交易的40多个大类、共300多个品种中,月季的交易量最大,成为KIFA的强势品种。2006年年底KIFA开始尝试康乃馨交易业务,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年拍卖的康乃馨超过240万支,成交总额30余万元。
服务体系逐步完善2006年,KIFA的服务已从原来的交易、咨询扩展到了新品种引进推广、市场营销策划、品牌塑造、产品质量检测和分析、物流运输、技术指导和培训、农资、包装等方面。
自2004年起,拍卖中心就开始尝试解决花农“运花难”的问题,在玉溪、昆明等地推出短途运输服务并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运输量2724万支,占当年总供货量的32%,而2006年运输的鲜花已达7000多万支,占到总供货量的52.3%。KIFA推出的短途运输服务至今,共为花农节省运费120万元。
2006年KIFA引入新模式,在新品种推广和新品种引进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绩。花农鲁荣华和郑继兰依托KIFA,成功从德国坦陶公司购买‘
樱桃·白兰地’和‘北极星’两个新品种种苗2万余株,价值16万余元,为花农拓展花卉新品作出了贡献。据了解,今后KIFA将继续加大与国外育种商的合作与交流,以期把更多国际流行新品种引入云南,引到拍卖交易中来。
品牌效应日渐显现从2002年运作至今,KIFA产品质量控制已从最初的现场检验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内容涉及生产技术培训、采后处理等,其中采后处理手段从过去单纯的分级包装,扩展到了规范化的保鲜处理。2006年,月季保鲜处理量占当年鲜花总量的45%,而3年前使用保鲜剂处理鲜花还处于空白状态。
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先进的交易机制,打造了“丽都玫瑰”、“红塔人玫瑰”、“联庆玫瑰”、“姚联
满天星”等一个个品牌,推动了“云花”大品牌的建立。据
KIFA统计,进入拍卖市场的花卉产品95%都贴上了供货商品牌的商标,品牌效应为生产者所带来的附加值达30%至40%,以“公司+品牌+农户”为组织模式的联合体也因品牌效应而壮大。云南丽都花卉产业有限公司利用其品牌优势,联合了玉溪市通海县的130余户花农生产优质花。2006年花农生产“丽都玫瑰”502万支,交易均价高达0.99元/支,农户收入较过去单打独斗闯市场时显著提高了37%。
促花农合作组织发展“公开、公平、公正”的拍卖交易制度及其严格的产品采后处理、检验和及时准确的结算体系等,为广大个体花农走向联合和提升优质花比率及扩大出口奠定了基础。
如今,借拍卖机制发展起来的各类花农联合体共100余个,其中稳定供货并取得一定品牌效应的达30多个,组织600多户花农共种植2400多亩花卉,年成交量达2196万支,年成交均价0.54元/支。2006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