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川合作共创“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系列报道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未来发展“导航定位”——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生动实践,成都锦江区的“五朵金花”(五个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分别为“花乡农居”、“江家菜地”、“荷塘月色”、“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在重庆党政代表团赴蓉前夕,记者走进了“五朵金花”,去探询——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前些年,红砂村的姑娘要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得嫁进城里。可这些年,村里却来了不少“倒插门”的城里小伙子。
什么时候起,这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因地制宜放大优势
曾家姐妹在“花乡农居”是有名的“姊妹花”。姐姐租下父亲的房屋经营农家乐,妹妹则将自己的房屋产权作价入股。生意不错,需要人手,父亲就反过来给女儿打工。农家乐形成气候了,不少成都市民和外地客人都来参观,妹妹又当起了解说员……这一家人的幸福令人羡慕不已,前不久还上了中央电视台。2003年,锦江区在三圣乡以红砂村作为试点,由政府整体规划,将自古以来有种植鲜花传统的红砂村打造成“花乡农居”———引进花卉种植企业,搭建花卉交易市场,举办花博会……
一时间,破旧的农房和泥土路渐渐淡出了红砂村,依托遍地有花的大环境,这里四处遍布着鸟语花香、蜂吟蝶唱的农家小院。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农户的腰包鼓起来了,姑娘自然不愿意离开,城里小伙子也愿意来这里当女婿了。
你可以当老板、当房东,也可以在农家乐打工,还可以到种植花卉的企业当花工。随着“花乡农居”的规模不断扩大,幸福就在红砂村悄悄蔓延———据了解,2006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800元,比2002年增长了两倍多。
记者手记:
农民有种花的习惯,那么就让他们种花。红砂村从传统的花卉种植入手,通过引进花卉龙头企业将这一具有优势的产业做大,由此产生了花卉交易、观光农业等延伸产业,给当地农民创造了多种增收的途径。因地制宜,在红砂村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政府投入以一引十
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在全国成了“明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明星”是政府用钱“捧”出来的。
三圣乡共有1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12平方公里。近几年,对这12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修建道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补助农户改造房屋等,政府总共投入了1.8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投入为1500万元。
锦江区区委常委、三圣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搞工业园区、做好“七通一平”,每平方公里大概需要投入2亿元;如果建设与“五朵金花”同等档次和设施的城市公园,每平方公里需要投入3亿元。因此,这每平方公里1500万元的投入算是实惠。
更实惠的是投入后产生的效益———有了整体成型的规划,就能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有了硬化路面,游客能将私家车停在农家小院的门口;有了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就避免了直排带来的环境损害……
由于三圣乡的基础设施和大环境好,于是一大批投资上亿元的花卉项目来这里落户,吸引无数人流物流的花卉交易市场每年的交易量都超过2亿元。
记者手记:
以小引大,以一引十。政府主导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带动效益被放大后就能吸引市场主导的投资,如果前者适当有效,对后者将带来几何级数的增长。
帮助农民做大附加值
——一杯绿茶能卖多少钱?
——2元。
——我看能卖10元。
——10元?只有卖给你!
——怎么不能?环境3元、空气3元、绿化3元,还有1元是成本和服务。
这是前任锦江区区委书记白刚与三圣乡农户刘言成的对话。
刘言成最初是不相信白书记的话,可后来他改善了农家乐的环境和服务,一杯茶果然卖到了10元。
卫生状况和服务是农家乐天生的“硬伤”。为了让农民转变观念,锦江区专门组织农家乐的经营者到城区的五星级酒店去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