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或许记得,前不久快报报道,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研究瓮安化石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胚胎——距今5.8亿年,并将它命名为“装饰大球”。
时隔不久,南京古生所的专家再次取得新突破,他们在研究三峡宜昌陡山沱地层时,发现了动物休眠卵化石,从而再次刷新了“史上最早的动物”的纪录,将动物的存在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当众多古生物化石还在为自己是动物还是植物身份“烦恼”时,这个外表披着休眠囊胞的小东西可以幸运地对外大声宣布:“我是动物!不过我在6.32亿年前睡着了。
动物休眠囊胞胚胎化石的切片标本:
记者追问 它为什么“沉睡”?
过去它曾身份不明 被认为是植物
在尹磊明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个小东西,它隐藏在薄薄的岩石切片中,透过显微镜记者看到了它那淡如烟黛的囊胞。必须承认,能与它面对面,是件幸运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像它这样的物种屈指可数,还因为我们和它之间隔着6亿多年的时光——它是世界上至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痕迹。由于还没给它起个像动物的名字,专家们暂且称呼它“藻类身份时代”的名字——天柱山。
利用化石看到几亿年前生物的存在状态,是一件浪漫的事。然而,如今依旧有数以万计的海洋微体浮游生物化石分不清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它们是属于动物还是植物,因此它们被统称为“疑源类”,也就是身份不明的物种。“天柱山”就被划分到了“疑源类”。科学家们为了搞清它们的身份,始终不断探索。
1998年,科学家首次披露了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地层中(约5.8亿年前)存在大量的动物胚胎化石,这就是著名的“瓮安生物群”,它代表着地球上已知最可靠的动物化石记录。
然而,关于“瓮安生物群”中胚胎化石的认识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美国学者认为,陡山沱组地层保存的球形化石是巨大硫细菌化石(一种藻类化石),而非动物化石。因此,瓮安动物化石的身份需要更多更有力的证据。
2006年夏天,以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来到了三峡,在这一区域他们决定为“疑源类”的微体化石正名,同时为埃迪卡拉纪(隐生宙最后的一段时期,一般指6.3亿年至5.42亿年前)的年代划分提供最新的地层对比证据。
科学家们选择在“天柱山”的老家宜昌晓峰河剖面站开展研究,专家们获得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满身长着“突刺”的“疑源类”化石。
在显微镜下,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天柱山”的微体化石不但具有动物胚胎的发育特征,这些发育分裂的球还被包裹在一个奇怪的“皮囊”里。这个皮囊的外表有很多的圆柱刺向外突起。
科学家们拿“天柱山”与印度尼西亚和荷兰北部发现的一种桡枝动物的卵囊胞做比较,发现二者“皮囊”的早期卵裂的胚胎很相似。
这样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否定了“天柱山”是藻类化石的属性,而这个“皮囊”也是动物的休眠卵,也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8.5亿年~6.3亿年前)胚胎与其他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
它的休眠皮囊证实它是动物
现在价值 它是瓮安动物化石的新物证
“天柱山”是动物的身份确认下来了。与此同时“天柱山”的“年岁”也是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天柱山”的“年岁”和悬而未决的“瓮安生物群”的时代问题紧密相连。
科学家们对湖北宜昌晓峰河剖面陡山沱组燧石结核进行地层研究,发现“天柱山”在陡山沱组底部就有,而这个岩石层显示的信息年代是6.3亿年~5.8亿年前。科学家们通过岩石切片的最底层面进一步发现,“天柱山”的“皮囊”最早出现在6.32亿年前,可惜“皮囊”内的胚胎由于地质的变迁没有完整的保留。幸运的是,“天柱山”在5.8亿年前的岩石层中再次出现,而这一次,“皮囊”完整地包裹在胚胎外面。
科学家们肯定了“天柱山”将动物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前,也为“瓮安生物群”代表着世界上已知最可靠的动物化石记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尹磊明告诉记者,天柱山的“皮囊”标本非常少,6.3亿年前的不到3个,5.8亿年前的也不过几十个。
据了解,这次的研究成果,将刊登在今天的英国《自然》杂志上,题为《陡山沱滞育卵囊重动物胚胎化石》,该文章由中科院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