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地质古生物所尹磊明研究员为首的科学家小组共同完成。
下寒武统
水井沱组
灯影组
震旦系
陡山沱组
南沱组
莲沱组
前震旦系
湖北三峡新元古界震旦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黑色页岩
含燧石条带/
结核白云岩
本次新发现
冰碛岩
砂岩
花岗岩
下寒武统
牛蹄塘组
灯影组
陡山沱组
南沱组
板溪群
清水江组
贵州瓮安新元古界震旦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黑色页岩
磷块岩
瓮安生物群
产出层位
含硅质白云岩
磷块岩
冰碛岩
变质岩
震旦系
瓮安与宜昌化石地层比对:
6亿年前的震旦纪,地球刚从一个极不利于生命生存、长达一亿多年的大冰期时代(雪球事件)走出来。“天柱山”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专家们表示,6亿年前的气候条件很恶劣,只适合一些低等植物生存,“天柱山”的出现也让人类认识到,早期的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几乎同时在新远古代末期“雪球事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在潜海。
那么为什么“天柱山”会有皮囊呢?尹磊明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和6亿年前的气候有关系,可以想像6亿年前,地球上的温度忽高忽低,炎热和寒冷的程度都让地球上的生物琢磨不透,加上那个时候地球上大气含氧量不高,供给“天柱山”的食物实在有限,聪明的“天柱山”在6亿年前就懂得用休眠的方式来减慢“新陈代谢”的速度延长生命。当它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时候,就选择像春蚕吐丝作茧一样,用一个休眠囊把自己包裹起来,沉睡一阵子。至于什么时候睡醒,专家们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研究手记
在3cm2的标本上
作业1年
2007年2月,“贵州小春虫”的纪录再次被“装饰大球”刷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肖书海、周传明、袁训来3位研究员和澳大利亚、瑞士、美国、英国、瑞典等5个国家的另12位科学家经过细致入微的研究,专家表示“装饰大球”同样生活在5.8亿年前,从动物演化过程看可以肯定比“贵州小春虫”出现的时间还要早。
1998年2月5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和肖书海、张昀两个科学小组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报道了来自中国贵州瓮安5.8亿年前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发现。瓮安动物化石群所代表的时间比寒武纪早了四千万年,该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演化论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2004年和2006年,由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等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的两侧对称动物“贵州小春虫”和由极夜构造的动物胚胎化石等,是当时发现的最早的动物胚胎化石。仅为两侧对称动物在瓮安动物群的存在提供新的重要依据,而且表明两侧对称动物螺旋卵超门在5.8亿年前可能已经出现。
不断刷新的“动物存在史”: 在尹磊明研究员的办公室里,存放着600多个“天柱山”的薄片标本。这些标本厚30微米,大小在3平方厘米左右。
尹磊明教授告诉记者,一年前,专家组从宜昌晓峰河带回来几件标本,这对于每年几乎有三分之一时间在野外的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
“天柱山”的化石有点与众不同,一般的胚胎化石是钙质的,只要经过化学液体的浸泡分裂,就可以进行显微镜下的研究。而“天柱山”不同,它的断面是硅质岩,需要用金刚石进行切片。
尹研究员介绍,切片的过程中有偶然性,修理师们只能完全凭着感觉切出完整的动物胚胎原形。600多片薄片陆续切了半年的时间,科学家们就是在这3平方厘米的标本上进行作业,对岩石层进行层层剖析,记者看到,每一个切片都有红笔标示,专家介绍,这些红标示在显微镜下就成了坐标,根据坐标,一点一点地照出动物的胚胎痕迹。也正是这一个个红色的坐标为埃迪卡拉纪提出了新的年代化分方案。也为研究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保存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思路。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