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南省
花卉产业的迅猛发展,月季、康乃馨、非洲菊三大切花种苗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数量上升,品质提高,行情稳定。然而,在这喜人形势的背后不难发现,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一、种源欠缺每年,云南种苗企业从国外引进和自育的各种花卉新品种近百个,但新品种进入产地后需要2至3年的时间才大面积推广,所以种植面积最大的还是老品种,不少品种依旧是七八年前引进的。目前用于生产种苗的母株(种源),因其代数较多,制约着种苗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二、品质不稳定云南的种苗生产大多尚未形成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还处于摸索提高阶段,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较大,种苗品质还不稳定。从事近20年组培工作的金科艺公司总经理刘家迅认为,掌握种苗生产中常用的无性繁殖技术(组织培养)并不难,但是要把此项技术做精、做深就不容易了。种苗生产中一旦遇到病菌感染、人员流动、温湿度波动等易发生的“突变”因素,要是不掌握过硬的技术就会无法灵活应对,导致种苗质量不稳定。生产优质种苗,一要有优良的种源;二要有稳定、扎实的生产技术体系;三要有优良的组培“处方”。目前,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种苗生产商仅有三五家。
三、产业化程度低云南尚未成长起一批规模大、技术过硬的集团化专业种苗生产企业。“小作坊式”种苗生产户虽然明显减少,但缺乏专业化程度较高、年产量超过3000万株的企业。以生产非洲菊种苗的企业为例,年产量超过500万株的企业虽有两三家,但优质种苗率仅50%,产业化程度低,生产企业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单一花卉种苗的企业较为缺乏。
四、设施设备落后在种苗组培阶段,云南许多企业还是沿用老的设施、设备,且在组培苗炼苗阶段和扦插苗扩繁过程中,个体育苗商依旧使用腐殖土和简易竹棚生产。虽然部分育种商改用较为高档的钢架大棚,基质也换成了腐殖土和
珍珠岩的混合土进行扩繁,但无土扦插繁育技术仅有个别企业使用。业内人士认为,云南的种苗产业要跟上现代花卉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工厂化和集约化生产,在不断提高组培技术、扦插繁育技术等的基础上,必须在设施、设备更新以及基质、种源等生产资料方面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