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农田防护林带,共有14560条,面积19463公顷,总长13500公里,庇护农田13万公顷。由于树种单一,树木老化,病虫害严重,防护功能减弱,德惠市林业局于2004年开始组织采伐更新。
“砍伐与栽植结合好”出自农民之口。这些曾经与林木争地的庄稼汉,如今对农防林改造带来的变化大加称赞。
布海镇义和村,村民现在正享受着“零负担”,排涝、畜禽防疫、修路、合作医疗等费用,全部来自农防林采伐下来的林木。目前全村水泥路、砂石路已长达22公里。据说到2008年,全村便能实现“户户通”。
一个村的林地能出多少钱?村支部书记杨立军称,近几年,按照林业部门下达的指标采伐,村里每年都有六七十万元的收入。可采伐的林木全村还有近1.7万棵,这样的采伐还能持续10年,不计涨价因素,村里至少还有400万元收入。
杨立军说,“这些钱我们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修完路还要进行沟渠改造、桥涵维修、文体设施建设等。”
农防林如同绿色银行,支付了村里的各种费用。而让村民充满希望的,是一排排重新栽上的树苗。这些苗不仅品种好,成活率、保存率也高,一些3年龄的小树已有碗口粗。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农民更偏爱后者,因为它带来的是生存环境的改善。
德惠农民现在常常提起“小气候”,“天气预报说有七八级大风,我们这里也就是五六级。”上了年纪的人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春天的大风是灾害,可以把地里刚出土的小苗连根拔起,也可以卷起砂石将小苗打死。这样的风灾一年有十几次。有了农防林以后,很少出现那些情况。
“砍伐与栽植结合好”还有另一层含义,农民可以在采伐后承包林地,栽种属于自己的树苗,30年后便可向村委会一样,坐享其成。
农民张福庆现在有了百万富翁的感觉。因为他在2005年包了一条林带,投资1万多元,种了5000棵树,他算计着:按照现在市场的木材价格,这些树成材后至少能卖上100万元。
对新植幼林实行彻底改制,是德惠市林业局农防林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在保证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承包、拍卖或股份制经营等方式,将更新采伐迹地或新植幼林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一次性转让,实现彻底的转制经营。
新植幼林的改制,给农民带来了机会。“我准备今年再包一片更大的林带,种3万棵树。”张福庆说。同时他也发现,更多的农民也看好了这条致富路,有限的林地将会引发一场激烈的竞争。
站在林业局的立场看,这是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是“越更新越好”的机制保障。采取硬性保证措施也是改革的一部分,如对采伐木材销售款实行全额抵押、采一造二、全部采用优质大苗、实行有效的调控手段等。
改革还包括对采伐木材实行公开竞价拍卖,这一招使利润实现了翻番。木材价格由原先的每立方米200多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达到600元。
采伐证发放以前,林业局在电视台等媒体大加宣传,在当地主要木材市场和乡政府、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张贴广告,然后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召开竞价拍卖会,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这样既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杜绝了腐败,同时也实现了防护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更新造林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林业局局长刘桐安介绍说,影响农防林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经济利益的推动是最根本的原因。2004年以前,德惠农防林每年大约有近5000立方米林木因病腐、虫害、枯死基本失去经济利用价值,这部分经济价值林业部门没得到,农民没得到,政府也没得到。农民造林护林积极性严重受挫,甚至出现个别农民破坏林木现象。农防林建设,陷入了“越管越死、越管越少”的恶性循环。
据介绍,此次农防林改造获得直接经济收益1亿元,这些收入使全市40%的村级三角债得到解决,“村村通”等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建设,村级负担部分的80%也来源于农防林改造收入,集体经济焕发了活力。
有了农民的热情,加上林业局的新政策,这片林便越长越茂盛。从面积上看,到2006年春,全市新增林带面积达到了137公顷;从品种上看,全部采用了适合本地的小黑杨、小青黑杨、西加加等优良品种,树种结构得到了优化;从成活率上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硬性保证措施,成活率全部达到95%以上。
“砍伐与栽植结合好”是农民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评价。这种双赢在政府层面同样也得到了认可。2005年9月,国家和省两级农防林更新改造现场会在德惠市召开;2006年11月,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来此考察,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