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云南迎来了一年一度的
百合种球销售高潮。记者了解到,今年云南通过各种途径购买的进口百合种球预计为6300万粒,国产球约2130万粒,分别较去年增长16.7%和52.1%,请看———
进口球:需求增大品种不断丰富自2003年以来,每年云南的百合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到2006年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了1.6万亩,进口球需求也随之增加。据调查,云南现有种球贸易企业约10家,百合种球的进口量占云南种球总进口量的90%以上。从各企业的进口情况看,今年百合种球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昆明芊卉种苗有限公司从简德维特、VWS、范登博思等10多家
荷兰企业进口百合种球约3400万粒,较去年增加13.3%。昆明温德迷尔园艺有限公司今年进口量预计在2000万粒左右,较去年增长了1倍多。加之其他一些公司进口的百合种球,今年预计总量将达到6300万粒左右。近年来,加入云南种球贸易的企业仍不断增加,如3月刚入驻昆明斗南的荷兰嘉莉芙
花卉集团,主要开展荷兰、智利、新西兰等国的进口种球销售及其新品种推广。
今年进口的百合种球品种主要有‘西伯利亚’、‘元帅’、‘梯伯’、‘索邦’、‘卡萨布兰卡’、‘黄天霸’、‘马可波罗’、‘星球战士’等30多个大宗品种,其中‘西伯利亚’、‘元帅’、‘梯伯’、‘索邦’4个品种的种球进口量约占总进口量的60%。此外,近年来进口球除了以上品种外,部分企业每年都适度引进3至5个市场成熟、表现良好、适宜云南种植的新品种。其中,芊卉、温德迷尔等企业今年除了继续引进受消费者喜爱的OT型百合‘黄色风暴’等,还进口了少量的‘诺宾纳’新品种。
国产球:数量增加凸显富民作用目前,云南在百合种球繁育、冷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第一,百合种球国产化率有所提高,国产球数量增长较快。据调查,2004年至2006年,云南百合国产球(指通过组培、鳞片扦插和小籽球复壮而成的开花球)分别为450万粒、970万粒和1400万粒,今年预计为2130万粒,较2006年增加了52%。截至目前,云南种球生产企业有7至10家,品种以‘西伯利亚’、‘索邦’、‘梯伯’和‘元帅’为主。其中,云南玉溪明珠花卉有限公司今年的百合国产球预计销售800万粒左右,芊卉公司预计销售四五百万粒。
第二,种球核心生产技术渐渐成熟。目前,在百合组培和小球生产方面,云南格桑花卉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个别企业和科研单位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云南实际的技术体系,通过组培手段,成功研究出温室内形成小籽球的核心技术。开花球复壮和采后处理环节方面,明珠公司解决了种植前及收获后的杀虫技术以及种球自动化分级、消毒和装箱技术,完成了云南本土化百合种球生产模式(利用云南气候,联合农民在不同气候区域露天生产百合种球)以及种球储藏的最适宜时间和储藏环境参数的研究。
第三,国际合作日益紧密。今年云南融成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与范登博思公司“联姻”,在昆明市寻甸县联合农民建立了220亩的百合种球生产基地。融成公司负责人白絮飞说:“我们的合作打破了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
第四,种球国产化的富民作用不断凸显。近3年,明珠、格桑等企业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昭通市朝阳区、迪庆藏族自治州、玉溪、昆明等地区,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和“公司+农户”的模式联合当地农民生产百合种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其中,明珠公司从降低种球成本入手,与荷兰种球生产供应商合作,在昭通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种球复壮,带动300多家农户种植400多亩百合种球,亩收入2000多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称赞。另外,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境内,云南格桑花卉公司联合近百户农民生产百合种球,花农户均年收入也近2000元。
行情平稳“两极”种球畅销
2006年,云南百合切花综合均价(东方百合、铁炮和
亚洲百合[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