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检显示优质产品占有率低
前不久,上海
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上海的部分花卉产品进行了一次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在74件被检盆栽观叶植物中,一、二级产品占有率为25.7%,三级为70.3%,不合格产品为4%;在89件被检盆花产品中,一、二级产品占有率为21.3%,三级为63%,不合格产品为15.7%;在135件鲜切花产品中,一、二级产品占有率为13.3%,三级为40.7%,不合格产品45%。最令人担忧的是种子种苗的质量问题,在抽检的10份样品中,能够达到国家级花卉生产标准的合格产品竟然为零。
面对这样一个检测结果,农业部花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林大为深感忧虑。他说:“这些年来,我国花卉种植面积急速膨胀,1996年约有7万公顷,产值45亿元,单位面积产值每1万公顷为6.4亿元。到2005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了80万公顷,产值500亿,每1万公顷产值为6.2亿元。生产面积扩大了10倍,但单位面积产值却有所下降。不少业内人士将这一现象归结为产量太高,市场饱和,供大于求,而通过我们的调查却发现,导致我国花卉产值缩水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产业标准化问题。”
忽视标准化生产是主要原因
“大家普遍认为国外的花卉产品品质高,这与国外长期以来注重标准化生产是分不开的。我国花卉企业由于忽视标准化生产,导致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忽好忽坏,更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质量标准,因此不仅价格上不去,而且也很难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想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不实现标准化生产,出口只能是句空话。”林大为说。
据介绍,此次抽检的鲜切花不合格率之所以会达到45%,与种苗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在被检的10份种子种苗样品中,不合格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如
满天星种苗是因为苗的高度不够;
康乃馨种苗是因为病毒超标;
非洲菊种苗是因为长势太弱,地径粗度不够标准。而导致产品不达标的因素除了种苗生产企业在栽培上仍有难以逾越的技术门槛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种苗生产企业全都没有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生产。有的是栽培设施不合要求;有的是水肥配比不够精准;有的是卫生环境不合格;有的是管理过于粗放随意。
加速标准化进程是当务之急
经过调查了解,企业没有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企业对标准化生产认识不足;二是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推行力度不够;三是个别标准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四是整个行业缺乏标准化产品的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少生产企业认为,即便不按标准化生产,产品照样也能卖出去。
林大为告诉记者,从1997年至今,我国已经制定的花卉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有66项,其中既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有地方标准,内容涉及了盆花、切花、种子、种苗、草坪等多个品种。目前,正在制定中的标准还有《花卉检测技术规范》、《花卉病毒检测规范》、《花卉病毒真菌检测规范》、《花卉有害线虫检测规范》等。另外,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也相继制定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企业标准,如云南隆格兰园艺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的《切花分级标准》;成美园艺公司制定的《主要花卉产品等级标准》等。
林大为表示,随着我国花卉各项标准的不断完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标准化的执行力度,通过宣传、技术培训,以及强制性的市场准入机制等措施,加快我国花卉产业标准化进程,使我国花卉产业尽快实现规模与产值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