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素有“雕艺之乡”、“石雕之都”等美誉,其园林石雕作品在今天全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大放异彩,颇受各地市政园林部门的青睐。很多人都想了解惠安石雕产业的整体情况以及发展历程,记者于近日采访了该县县委副书记郑伟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了解,惠安雕艺拥有很悠久的历史,它是怎样发祥的?
郑伟文(以下简称郑):惠安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与台湾隔海相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名胜荟萃。千百年来,惠安工匠以“ 皇宫起”的格式、红砖白石的材料、精雕细刻的工艺,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闽南建筑”流派。惠安的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融为一体,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与建筑的恢宏格局相得益彰,逐渐形成独特的南派雕刻艺术的风格。
记:那么,惠安的石雕产业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
郑:在古代,惠安石雕主要运用于寺庙或贵族的庭院中,社会需求量不大,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产业,而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分散于民间。
新中国成立之后,惠安县引导民间雕艺作坊进行工厂化生产。改革开放后,惠安雕艺业得到较快发展。上世纪90年代是惠安雕艺产业形成和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开辟了日本市场后,出口量大大增加,短时间内就涌现出一大批石雕石材加工企业,形成生产规模化、加工机械化、产品批量化产业格局,形成了碑石、建筑雕刻构件、园林雕刻、工艺品雕刻和石制器具五大产品系列。据统计,惠安现有石雕石材企业已达到12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值近90亿元,出口将近80个亿,加工的石头品种多达3000多种,成为我国雕艺产业规模最大、生产加工能力最强、最具活力的地方。
记:惠安石雕从工艺上分为几类,其代表作都有哪些?
郑:惠安石雕分为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等几大类。沉雕主要用于建筑墙面的装饰及碑塔、牌坊、摩崖石刻、匾额、宅居楹联等,以线的造型为主要特色,要求线条劲挺有力,柔顺畅达。代表作有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日月同辉》的大型石雕。浮雕指图像浮突于石料表面,用于大型纪念性建筑物、高档府第、民宅的石质装饰,代表作有民国初年南京中山陵园的华表、光华亭的金鱼池等。
圆雕产品最多,大至龙柱、石狮,重逾千吨的《郑成功》、《天上圣母》等雕像,小至果核大小的微型石雕。影雕是在传统石雕工艺 “针黑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抛光的青黑石板上用合金钢钎凿出大小、深浅、密度不等的微点表现图像,犹如照片,亦可上色,成为 “彩照”或装饰画。
记:惠安拥有大量能工巧匠,但城市建设对雕塑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你们如何提高石雕产品的艺术水准及工艺水平?
郑:你说得没错,出色的工匠与艺术大师之间是有很长距离的。我们在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习吸收西方雕刻艺术和中国当代雕刻艺术的精华,企业的加工工艺日见精湛,从业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
为提高惠安雕艺产品的艺术水平,我们积极争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雕塑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举办了一系列国家级国际性雕刻艺术节及雕刻大赛,使中外雕刻艺术家、建筑园林等专业的学者纷至沓来,有些艺术家和艺术院校还将惠安作为他们作品加工制作的基地。这些举措极大地扩大了惠安雕艺的影响力,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去年5 月初,北京举行首届全国壁画大展,惠安选送38件(组)作品,其中有13件(组)作品获得“工艺制作成就奖”,引起了很多雕刻界专家学者的赞叹。
记:惠安雕艺产业将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郑:在不久的将来,惠安不仅是中国石雕之乡,还要成为世界石雕之乡。惠安雕艺不仅要秉承传统、发挥闽南传统雕刻的优点,还要吸纳中外优秀的雕刻艺术,使惠安雕刻艺术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惠安雕艺将与现代城市环境、园林建筑更紧密地结合,为城市提供更多、更美的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