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500公里生态风景线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农村随处可见大片森林、果园;城市郊区各种郊野公园不断增加……近年来,南京市民对南京城的“绿色之美”有着越来越深的感受。“绿色南京”的生态魅力,正是得益于一项名为“绿色南京”建设工程的实施。“绿色南京”工程5年来,南京共新增造林84万亩,林地面积由2002年的116万亩增加到200万亩,净增71%;林木覆盖率达到23%,增加了7.8个百分点。南京城的绿化覆盖率在全省位居第二,提前一年达到了全面小康指标要求。
“绿色南京”美了城市环境
200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市财政每年筹资2亿元,全面启动“绿色南京”建设工程。“绿色南京”工程,被确立为南京五大发展战略之一。5年过去了,这项工程实施进展得如何呢?日前,市农林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实施“绿色南京”工程5年来取得的成就。
“都说农民烧秸秆污染了大气,我就不服气。”市农林局安开根局长一句话把在场的记者都逗乐了。“大家都只看到了污染,却没看到南京这几年广植树木取得的成果。”
安开根局长介绍,农林局2005年曾委托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一次关于“绿色南京”林业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南京”工程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新增林地很好地调节了大气温度和湿度,使南京夏季降温2-4℃,同时提高大气相对湿度10%—20%;高速公路100m宽的防护林带降噪效果明显,可达到20分贝以上;林地降尘作用初步显现,年总滞尘量达到4.3万吨。
“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绿色南京’的生态价值还将进一步提高。”市农林局副局长赵菊林说,林地面积增加,林间的动植物也多了,林下及林缘草本植物多样性增多达15-55种。现在,南京周边的丘陵山区不时有狼、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湿地公园里稀有鸟类成群飞翔。
“绿色南京”鼓了农民腰包
“绿色南京”工程,不仅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景观、生态效益,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自实施“绿色南京”以来,市级财政就大力支持,已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更是让超过32亿的社会资本投入进来。5年来南京共发展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商品林50多万亩,全部进入盛产期后,每年可形成15亿元左右的直接经济效益。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两不误,“绿色南京”走出了一条双赢的道路。
与林业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得到最大实惠的就是当地农民。如浦口区苗木产业基地现已达16万亩,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雪松生产基地,区内汤泉镇农民收入的30%来自林业;溧水白马镇石头寨村2006年农民收入的70%来自黑莓。
随着“绿色南京”工程的推进,各郊县均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到农家吃饭养养胃,林下转转润润肺,农村走走心不累”成为广大市民的新时尚,为当地农民兴办旅游业带来了商机。被称为“江心洲上阿庆嫂”的农业旅游大户周爱玲,每年靠出售葡萄、农家菜等相关产品,一年进账二三十万元。2006年,休闲农庄、农家乐等旅游农业共吸引市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