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西双版纳大规模毁林种胶的消息最近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一时间来自社会的舆论如雪崩般砸向当地政府,有些观点认为当地官员平庸无为,任凭“回归沙漠带”上的热带雨林消失。
一位搜狐网友写道:“六、七十年代我曾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当知青。2005年,我重返农场,已经看不到原始森林、千年古树,也听不到群鸟啼鸣、花开蝶舞的景像。连记忆中宽广清澈的勐龙河,也己经变得浑浊狭窄。由于树木竹林的砍伐,傣族的竹楼已由水泥砖瓦屋替代。除了一望无际的橡胶林,青春时留下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景象己荡然无存。”
而类似的事件,在25年前,媒体和公众反应截然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种植橡胶北移成功》是当时振奋国人的一条新闻。当年10月,作为中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的西双版纳垦区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
25年之间,经济作物橡胶体现在媒体上的叙述,从正面走到反面,体现了人们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态观,更深刻说明了公众对当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关注。
记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毁林种胶”事件之后,赴当地村寨进行调查并采访西双版纳州州长、橡胶产业专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等相关人士。各界人士不仅对“大规模毁林种胶”这一新闻事实观点不同,甚至对橡胶树这种植物本身的生态影响也产生分歧。毁林种胶事件逐渐演化成社会各界关于生态保护的争鸣。
云南农垦集团橄揽坝农场2分场职工收胶归来
记者调查:西双版纳胶林确实无序蔓延
从飞机飞临景洪上空的一刻起,任何人只要在空中仔细辨认,便会发现鸟瞰中的绿洲并非天然林,多数是橡胶。随后如果你出机场前往热带植物园、橄榄坝等景点,你会发现沿路的山坡上种植的都是橡胶树。
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寨村,记者见到当地村长波温扁。据他介绍,由于近年来胶价上涨,当地村民几乎把所有能种的土地都种上了橡胶,整个曼寨就有胶林超过4000亩。波温扁家里有100多亩橡胶林,他说胶林如果全部成材,按照现在干胶每公斤17元的价格算,每年可以有8万多元的收益。
然而,橡胶产业的发展已经使得许多生态问题显现。在曼寨村,波温扁介绍,一年下来他要在家里的100亩胶林中施用500公斤化肥,80公斤硫磺粉,15件草甘磷(每件约20斤),还有大量有毒农药氧化乐果。据专家介绍,这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将随着雨水的冲刷进入江河,不仅造成区域的水污染,还将随着国际河流的流向产生国际问题。除此之外,生态专家还指出大规模种植橡胶在气候变暖、有雾日减少、地下水减少、水源涵养等方面存在的隐忧。
象明乡的案例并非孤例,在记者采访的景洪、勐腊、勐海、勐仑等地,橡胶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远看一片葱茏,但是正如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所说,“青山无绿水,胶林无鸟飞”。当地州政府实际在2003年之后就出台了包括看死“一区两林”(保护区、国有林和集体林),限制橡胶面积,禁止土地二次流转等一系列措施。
但是由于近些年胶价上涨,使得农民种植热情空前膨胀,同时来自本地农垦系统的职工、外省的商人、基层政府官员也介入到橡胶种植的圈地过程中,政府控制农民在轮歇地种植橡胶存在较大难度。当地百姓流传一句顺口溜:“正处副处不如我的10棵橡胶树,正厅副厅不如我的10棵老茶树”。
在西双版纳的农村,农民从当地国营农垦系统买来4元一棵的橡胶苗,再付上2元一个胶坑的技术人员挖坑费,长项投资便可以开始,7年后一般可以开始割胶,一直可以持续30多年,更新的胶树还可以卖到400元左右一棵。
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告诉记者,现在全州的胶林面积已经达到330万亩,在取消农特税之前的2003年,胶产业为当地提供财政2.1亿,占到当年全州财政收入的近一半。
刀林荫介绍,西双版纳州对橡胶产业发展很谨慎,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遏制橡胶产业的无序发展、惩治林业腐败、停止土地承包流转,尽可能减少胶林产业的负面影响。
西双版纳州州长:“大规模毁林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