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是“历史真实”
对于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来说,橡胶产业存在的问题是她一直所关切的,素有生态州长之称的她,在看到媒体报道“大规模毁林种胶”之后,先是大吃一惊,随后她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辩解“大规模”是否存在,而是关注橡胶产业与生态之间矛盾的解决之道。
“我生长在这片土地,对西双版纳的环境我再熟悉不过,再珍惜不过,”刀林荫说,“西双版纳本来就没有一块荒地,任何一片土地撂荒几年就是小森林,所以说这里‘毁林种橡胶’是没有错的,但是需要搞清楚时间,近年来决没有大规模毁林这件事。”
在景洪市勐罕镇,人们还可以见到1948年定植于橄榄坝的“版纳胶源”,那是钱仿舟、
李宗周等一批爱国华侨从国外肩挑马驮运来2万多株橡胶苗,初衷是“橡胶强国”。记者在调查走访中也了解到,从1951年到1953年,国家林业部组织了中外专家、学者近千人,对云南进行广泛考察,得出“车里(景洪)、镇越(勐腊)等县完全有条件植胶”的结论。自1956年起,国家决定在云南建立国营农场20个,发展橡胶100万亩,紧跟着数万屯垦戍边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双版纳,开始了当地橡胶发展的“知青时代”。
“橡胶问题对我来说最主要不是经济问题、三农问题、国家战略物资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态问题,我必须对西双版纳的环境问题负责。”刀林荫说。
“现有的胶林已经发展到330多万亩,接近当地生态承载的极限。现在云南各地正在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而该改革中规定的‘山有其主,主有其责’等内容,在西双版纳实行存在突出矛盾,如果按照改革推行,将被全部种上橡胶树,故此目前当地政府对国有林、保护区、集体林、水源林不纳入林权制度改革范畴,并严格看守保护‘一区两林’。”刀林荫说。
刀林荫给出西双版纳州近几年出台的关于橡胶产业的政策列表:
2000年,政府决定控制面积,在原有橡胶面积基础上提高科技,减小农垦和民营的产量差距,进行提质增效。
2002年,胶价上涨,农民普遍在轮歇地上种胶,面积从30亩至100亩不等。农民之间也相互租富余的轮歇地,国营农场的一些工人开始进入村寨租地种胶,与此同时来自外省的商人也进入西双版纳圈地种胶。
2005年,政府强制各乡镇不准扩大橡胶;2005年底,政府采取停止土地流转的政策。
2007年,继续实行严格的天然林、水源林、国有林、集体林的保护政策,同时在部分乡村试点,进行生态补偿费的收取,进行公益林建设。
6月12日的大规模毁林报道对她来说并不全是坏事--14日她就邀请了由国家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国际橡胶组织现任主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一大批专家,到西双版纳进行关于橡胶产业生态影响的调研。
对她来说,国内外专家学者、公众、媒体对西双版纳的生态关注是一种幸事,“危机”更多时候蕴藏着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国际橡胶组织主席:为橡胶辩护 当记者采访国际橡胶组织现任主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陈
秋波时,连续提出几个公众关切的疑问:橡胶树是否存在生态问题?大规模种植橡胶是否存在生态问题?橡胶产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值不值得质疑?
对此,陈秋波博士给出的是三个否定的答案--橡胶种植并不存在所谓的生态问题。橡胶在他看来不仅存在经济价值还可以发挥生态效益,“橡胶产业发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容质疑,橡胶绝对没有生态危害。对橡胶树是抽水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任何植物都是个抽水机,而且橡胶林也有同样的生态价值,可以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陈秋波说。
与陈博士持相同观点还有国家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主任龚菊芳,她在对西双版纳进行调研之后,对当地政府反映的橡胶产业可能存在的生态影响有另一番理解。“一些媒体反映的胶林种植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减少和当地饮水困难是不属实的,主要是当地水库建设滞后,20多年没有清淤,造成水质下降,同时当地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也加剧了水源的耗费,与胶林没有关系。”
“这些批评是毫无道理的,比如有人说橡胶树破坏生态,造成生物的消失,并举出胶林扩大多少,便会产生哪些生态影响之类的说法。要知道一些动物不再出现并不代表它灭绝了,胶林里面经常有人作业,动物自然不会出没,胶农经常打点橡胶树,鸟儿自然不会做窝,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动物都灭绝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