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闭幕的第六届海峡两岸
花卉博览会,吸引了来自31个兄弟市的台商协会会长和100多家花卉企业,他们想通过花博会了解福建花卉,并把它“引种”到全国各地—— 一年前,黄捷挥先生从台湾来到漳浦马口镇,创办泰吉农业发展公司,如今已拥有200多亩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在本届花博会的展馆,他专门布置了一个以“认识兰花之美”为主题的花卉布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他的生意推向全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届花博会史无前例地吸引了来自31个兄弟市的台商协会会长和100多家花卉企业。来自成都、宜昌、东莞等地的台商详细了解了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一直陪同他们考察的东道主——漳州市台商协会会长何希灏告诉记者:“他们都觉得在大陆发展花卉业前景广阔,来漳州主要是考察有什么品种适合引种,并把他们的花卉产品拿到花博会上展销。”
何希灏的说法代表了多数台商的心愿,从1992年开始,就有很多台商到福建投资花卉业。以漳州为例,截至今年8月,全市累计批准台资花卉企业62家。对此,专程来闽参加花博会的台湾兰花产销发展协会理事长卢哲民对记者说,闽台农业生态条件相似,为两地的花卉业合作奠定了基础。漳州市市长何锦龙表示,花卉业虽然在全市农业产业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成效十分明显。漳州花卉业通过引进台资,直接形成了水仙花、兰花、榕树盆景、棕榈、仙人掌、荫生植物等六大特色鲜明的规模花卉类别。其中,洋兰有100多个品种是从台湾引进的,玫瑰花有130多个品种引自台湾。
几年间,闽台两地在花卉产业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了由点到面、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台商看好花卉这一朝阳产业,逐渐向全国各地投资花卉产业。
专家认为,福建作为台商进军全国花卉业的前沿和跳板作用无可替代,除了两地生态条件相似外,福建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生产成本低,价位竞争优势明显。另外,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为闽台两地在花卉产业方面加强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省农科院花卉研究室主任蔡幼华说,省科技厅目前已经把研发野生花卉、选育新优品种摆上重要位置。蔡幼华表示,福建除了要充分利用台商将福建省花卉推向全国的机会外,还应该同台湾联手开拓国际市场,这样才能促进福建花卉产业的升级。
对此,新华社主任记者、台湾问题专家陈斌华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农业合作是海峡两岸交流的起步,而且在不断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民众,顺应民意,而福建与台湾的合作优势得天独厚,要保持这种优势,地方政府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