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另有些花卉产销班则设置处理专用库,将花束放置库内利用施药机制造浮悬药液密闭用药。施药作业后,药剂直接排出外界,未加以处理。
    8.切花于收获后虽然浸放入水桶内,但未立刻送入预冷库进行预冷。在预冷之时效未能掌握。选别与包装作业场内,温度也未维持于适合的温度(12℃)。
    9.产地处理场内之冷藏库与输送之货柜内部环境控制仅以温度控制为主,相对湿度少有设定调节。空间内相对湿度太低增大了切花失水速率。总失水量高于保鲜管内之贮水量。
    10.预冷技术未建立:文心兰切花之预冷方式何者最佳,尚未有研究报告,预冷方式有强风预冷、差压预冷、和真空预冷,各种预冷方式之效率与能源需求尚未有完整研究。
    处理场之环境控制问题
    国内许多文心兰生产区共同使用分级包装场。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因此装设了水墙与风扇。此种降温设备在蝴蝶兰温室发挥了功效。但是使用于文心兰采收后处理场却产生了如下问题。
    1.在台湾夏季,利用蒸发冷却原理进行降温,最理想的状况为维持27℃左右。在秋季也仅能降低室温至20-22℃。文心兰在采收后处理之保持温度为12℃。因此就是完全发挥水墙功能,温度仍然无法达到作物预冷所需温度。
    2.利用水墙与风扇有一定之施工标准。风扇与水墙之距离要大于25公尺,降温之效果才能显现。国内文心兰集货场少有达到此标准。通风量(风扇数目)与水墙面积需要依工程准则加以计算。不是自由心证而任意施工。
    3.利用蒸发冷却降温,必须着重气密性。人员出入门应该设在两侧,以横拉门而非推拉方式开启。国内文心兰处理场往往忽视略此要求。
    量产衍生之问题      
    文心兰在小规模生产阶段,由于面积小、产量也不多,以人力可以处理所有工作。但是在生产面积扩大、产期又因过度集中,大量之成品都集中于9-11月份。数量庞大的产品拥入集货场内,因此造成了静置时间太多,品质容易劣变。量产时沿用传统作业方式,完全以人力处理,又造成了动作太频繁,花束容易受损。因此在生产面积扩大时,产期的分散调节十分重要。收获后处理更需要重新规划。适度的机械化、作业动线的合理化是工业生产成功必备条件,大规模文心兰栽培经营亦不例外。
    采收后处理的改善与规划
    就文心兰生产专业区之收获与采收后处理的作业,依其流程加以改善与重新规划如下:
    1.场地配置:专业区内的文心兰生产场应该围绕集中。尽量使各生产场至采收后收处理场的距离一致。统一运用采收后处理场内的分级、选别与包装等机械,且可集中冷藏或装柜运送。各生产场设有简易输送天车,可将采收后的切花运送到集中处理场。集中处理场内应有预冷集货区、分级与选别区、分装区、冷藏库与集货装柜区和货柜车月台等。全区应尽量使用空调机械之冷冻降温设备,使室温维持较适合低温。尤其要避免夏季高热造成文心兰花朵的加速老化。
    2.采收:文心兰的采收必须考虑花株长度与辨识成熟度,无法以机械完全取代,因此仍需以人工为主。人工操作应有统一标准的切剪工具与动作程序,收获后的切花亦应避免互相纠缠。花茎的切口整齐性影响切花的寿命极大,以剪刀采收虽然操作简便,但利用剪力强压茎部压缩变形才能切断花茎,容易使茎部切口组织因挤压变形而坏死。使用日久刀片磨损、间隙增大则使剪切的效果变差。剪切口组织不但受压还会被拉扯撕断,不如使用锋利的刀片产生纯切削的切口平整且可靠。因此采收文心兰应使用类似手术刀的锋利刀具。采收人员腰间应配带一内盛杀菌药液的小容器,切刀可置于此罐内消毒,每人至少应配置数把切刀轮流替用。
    3.运送与分级
    (1).大生产场处理方式
    A、运送:各生产场与集中处理场间设置天车轨道,天车可为塑料制品以减轻重量,并可轻易拆下和装上轨道。工作人员可携带多具天车,夹满即可装上新的天车再继续采收,直到用完天车或单一行程采收结束,再将所有天车拉至主轨道上。天车上附设有拉线和夹具,拉线用来拉动天车,夹具用以夹住文心兰的花茎,夹具的间距使各花株的花朵不易纠缠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