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孝河路300多棵高龄意杨逐一下岗,即将换种390棵乡土树马褂木,这是我市首条“马褂木一条路”。
市园林局透露,今年我市街头树种的选择更趋多样,乡土树种担纲主角,在即将亮相的20种新树种中,6成以上是乡土树。
获评国家园林城市,武汉又瞄准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专家介绍,植物多样是核心指标之一。
资料显示,我市常用的17种13万余株行道树中,法桐、樟树、意杨、水杉为11万株,占行道树总量80%。
据园林科研所初步调查,我市植物品种资源丰富,在全市生长较优的800余种树木中,乡土树就多达300余种,街头常见不过30种。
树种单一,街头“年年岁岁树相似”,导致生态平衡性能差,易生病虫害。
近三年,体现植物多样性,我市先从乡土树种着手,曾遭冷落的构树、合欢、喜树重回街头。实践证明,这些树种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生长势优。
专家称,城市道路环境“苛刻”,许多街道仍是上有“天罗”(电线),下有“地网”(管网),树种好、长好,实现街头植物多样,乡土树种可当“先锋”。
早先,上海曾讨论每年新树批量上街。武汉人没怎么说,却实实在在做。
据园林规划,不远的将来,街头常见树种有望增加到数百种,球形、椎形、伞形、塔形……树树见景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