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浓云密布,春雷震震,狂风卷着寒气直透肌肤。有人说:“要下大雨了!不能往上爬了!”
李增耀却说:“没关系,抓紧时间,看了这片地再说。”率先往山顶上爬去。
刚刚看完这片样板地,突然风雨交加,暴雨夹着蚕豆大的冰雹扑面而来,砸得大家措手不及。
狂风暴雨和冰雹过去之后,山顶上的人都成了落汤鸡!
这是2003年红河州政府“全州退耕还林现场会”上的一个插曲。
时任红河州林业局局长的李增耀笑着对参加会议的各县(市)领导说:“今天,老天爷给我们留了个纪念。几年后,我们再来这里,就有遮风避雨的地方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一个集山区、贫困、边境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毁林开荒、竭泽而渔等做法,严重破坏了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山区群众也陷入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次又一次地严重威胁红河各族人民的生存:国家级贫困县元阳县城由于山体滑坡,被迫迁到20多公里外的南沙,投入数亿元的资金重建;乌湾村的泥石流,毁房死人,其情其景惨不忍睹;河口瑶族自治县多次发生的洪灾,造成了中越公路和铁路交通的中断,每一次的直接经济损失都以亿元计;个旧市区发生的特大洪水,使举世闻名的锡都泡在水里达1个月之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增耀从蒙自县县长岗位上调任红河州林业局局长。州领导希望他能带领全州群众,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改变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状况。
这位从政多年的彝族干部到任后,就一头钻进了大山深处,他戴着草帽,穿着如今已很少有人穿的胶鞋,在抬头不见天的原始森林里、在光秃秃满目荒凉的大山头上、在少数民族居住的高寒山区、云雾缭绕的山腰,以及十分炎热的河谷地区奔波。两个月内他就跑遍了全州13个县(市)绝大多数的乡(镇),6个自然保护区,以及所有的国营林场和集体林场。
经过深入调查和思考后,李增耀向州委、州政府领导提出了必须尽快调整全州林业的发展思路,提出:“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在抓好防护林和用材林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用5到6年时间,使全州经济林面积累计发展到400万亩,实现人均1亩经济林。同时实施封山育林、珠江防护林、红河防护林和昆明—河口经济带绿色通道这四大公益林工程;实施经济林、绿色扶贫、以工代赈造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及珍贵用材林等四大商品林工程,建设竹子、印楝树、酸角等三大特色产业,形成在高山、远山森林山,矮山、近山花果山,坝区、河谷米粮仓的生态型大农业良性发展格局;在继续抓好防护林和用材林的同时,调整林种结构,把生态经济林培育成又一个后续支柱产业,尽快帮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最终达到山绿起来,民富起来的目标。”
州委杨书记十分赞赏李增耀勤于调研和善于思考的做法,在报告上批示:“速印发全州。”
州人民政府马上在石屏县召开了全州林业工作会议,按照州林业局党组提出的这个新思路,重新部署了全州林业工作!
在后来的全州山区综合开发会上,州委、州政府更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林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加以培植,发展生态经济林就是实施产业扶贫。
今天,林业大产业这一支柱产业的效果已经十分明显。全州种植了近300万亩经济林,一大批农民靠种经济林迅速致富:石屏县杨为民在荒山上种下的10亩大杨梅,亩收入达1.7万元;蒙自县赵连新,每年石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泸西县田绍明种植的10亩优质梨,年收入18万元;建水县余宝贵,种植水泡梨亩收入达1.6万多元。
&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