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江区浦沿街道新生村苗木营销合作社,在经历了4个多月的筹建后,终于正式成立了。“我们原来都是‘单干’的,自家顾自家,掌握的信息不是很全面,有时在外租地还会引发一些合同纠纷,做起生意很累。合作社的成立,为我们发展苗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有利于了解行业的情况,加快苗木产业的发展。”新生村的一位苗农这样告诉记者。
城市化让苗木种到了外地
新生村村民种植苗木已有很长的历史。据介绍,1958年,新生村还隶属于萧山,在萧山农业局的扶持下,新生苗圃起步了。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新生苗圃事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新生村7800多村民里,苗农的比例很高,“80%的家庭有苗!”村民收入年年增长,95%以上苗农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种植大户年收入已达几十万元。
但随着滨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花卉苗木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广大苗农纷纷“借鸡生蛋”,走出滨江到外地发展。杭州之江园林绿化艺术有限公司到上海承租了500多亩园林绿化用地,创办花木园艺场;浦沿苗农傅建祥到杭州原种场承租了800亩耕地、虞土林到临安市承包270亩耕地,长河街苗农于如德到桐庐县承租了130多亩耕地,集中连片发展花卉苗木生产。“现在,新生村在滨江的苗圃用地大约2000多亩,而在外的基地至少有个五六千亩吧!”
在外发展要用集体的力量
新生村苗农老虞这几个月来就一直烦心得很。2003年,他在外租了70多亩的一个地块,合同期为十年。三年来投入了150万元左右,苗木种植刚成形,却突然被通知地块要被征用作为当地街道的工业园区了,并被要求无偿搬迁!这不等于挖了老虞的“心头肉”!老虞当然不肯。几个月来,老虞一直为此事在奔波。
“个人到外地租地的风险太大。如果由集体出面,并运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签订租地协议后再分配给苗农,相信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
由浦沿街道、新生村村委会搭台引路,村民自发组织,从今年2月底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成立苗木营销合作社。6月,合作社正式成立,该村33个营销种植户加入。这是该区首个专门从事苗木营销的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致力于为苗农的生产、经营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决定统一树立新生苗木品牌———绿冬!”
与“邻居”萧山错位经营
看到“邻居”———萧山苗木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新生苗木能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呢?新成立的合作社认为,跟“邻居”至少得“大同小异”,才能在错位经营中求发展。
苗农傅建强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一下。走进傅建强的苗圃,最吸引眼球的就是特大规格苗木和大容器栽培苗木了。胸径达四五十厘米的银杏,三十厘米最大甚至达八十多厘米的香樟、七八十厘米的桂花树,还有枸骨等,都十分罕见。“这一株桂花树,就是35万元!贵是贵,但毕竟要一两百年才能长那么大!”苗农告诉说,这些大规模树,也是他从全国各地采购来的,经过四五年的“驯化”后再出售。“现在,我这些超大规格苗木也有了名气,好多主顾都寻上门来了!”
新生村负责人认为,合作社成立后,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将大户闯荡市场的经验多与村民们分享,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共同闯出新生苗木的新天地!
(高新区(滨江)报道组余小平叶春冬记者丁雄英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