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中冒出来的任豆树
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被列入全区13个国家贫困县开展石漠化治理试点之一,并得到2000多万元扶贫资金补助,要在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兴建15万座沼气池,以此为契机,河池市在11个县拉开了向石漠化开战的序幕。2003年4月起,自治区安排给河池建设6万座沼气池、实施退耕还林44.1万亩的生态项目,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在整个大会战中占80%。
一点点化石成林,一步步建设家园。在河池,一棵棵任豆树、肥牛树从石缝中长出,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5年间,河池市已累计完成石山造林36.39万亩,封山育林247.17万亩,完成沼气池建设近21万座,石漠化治理总面积达283.56万亩,占石漠化发生面积的34.1%。3月31日,河池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广西惟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林业局。
穷山恶水建不出富裕新村
东巴凤是河池市下属的东兰、巴马、凤山三县,那里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发源地之一,百色起义的腹地,英雄韦拔群的故乡,也是自治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2000年,三县石漠化面积9.65万公顷,占整个石山地区面积的47%,且以每年3%~6%的速度增加,裸露的石山每年土壤流失6万多吨,各类损失3亿多元。
在石缝中种玉米等旱地作物是东巴凤山区老百姓最普遍的生产方式,许多石山地区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采用大会战的形式,历时两年,耗资22亿元,解决东巴凤三县的基础设施难题。
在这场大会战中,和林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东兰县林业局局长牙祖发对当初接受任务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以前东巴凤一年最多建设3000座沼气池,现在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20年的工作量,退耕还林也是往年的3倍多,千斤重担啊!然而号令既出,不容半点置疑,只能豁出去干了。”
“以前下几天大雨,我们愁山上的庄稼被冲,愁家里没柴烧。现在山上的坡地全部退耕种上了八角树,家中建起沼气池,不用上山打柴了,我们女人比以前轻松多了。”凤山县长峒村妇女王金兰说。长峒村430户人家建起沼气池350多座,实施退耕还林1850多亩,现在,全村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象。
沼气池很快被当地群众接受,并被称为“致富池”,短短一年多,建成6万座沼气池,三县的沼气池入户率由20.35%提高到63.02%,一跃成为全区沼气池入户率先进县;实施退耕还林44.1万亩,按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将得到中央投资3.9亿元,按三县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可直接增加收入611元。
河池市林业局局长蓝诚坤说:“沼气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防止了石漠化进一步恶化;退耕还林解决了农民的口粮问题,不仅让荒山披上了绿装,还为农民建起一座绿色银行。”两年大会战,大石山区人民形成共识——穷山恶水建不出富裕新村,山清水秀才有富裕家园。
生态经济保障生态成果
针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河池市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以林养林。河池市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让当地传统的八角、板栗、油茶、毛竹、山野毛葡萄等名特优经济林成为主导林种,目前,渐成规模的经济林木已成为当地群众的”钱袋子“。河池市提出一县一品的发展思路:东兰重点发展板栗产业,种植面积由原来的8万亩发展到22万亩,其面积、产量均居全区首位;凤山县重点发展八角种植,面积26万亩,形成区内外著名优质八角产地;巴马的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28万亩。东巴凤生态经济带动了天峨的毛竹、南丹的黄腊李和冰梨、罗城的山野毛葡萄、都安的任豆树等的发展,现在这些产业都粗具规模,经济林产业逐渐成为河池市一项支柱产业。
&nbs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