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处丘陵地带的坪坝镇,政府组织劳力平整2万多亩荒山荒地,低价卖给农民限期造林,被称为坪坝宜林地流转模式。
罗店镇地处平原,通过吸引民营业主投资,将3万多亩林地拍卖经营,限期造林。这被称为罗店模式。
此外,国有林场也走出林场办林业。通过合作、租赁、托管等形式,虎爪山、观音岩等国有林场扩大经营面积12万多亩。
从1株1元钱的板栗树到数以万亩计的林地,集体林地正在“还权于民”,林权改革在充满群众创造性的探索中悄然破题。汪拐村的变化120多亩向阳坡地上,清一色的速生杨树排列得整整齐齐,硕大的绿叶在山风中摇曳。两人高的杨树间隙里,还夹杂着枯黄的玉米秸秆,而玉米早已收获,在房前屋后堆成了金黄的垛子。
这是京山县新市镇汪拐村农民贾艳池家去年分到的一片山地。而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灌木遍地的杂灌林。
变化源自分山。去年,汪拐村把全村1.3万亩集体林地划成200多块,向本村农民出让30年经营权。到户后,没有出现农民肆意砍伐林木的现象,而以往常常发生的盗采盗伐事件则大为减少。
长期缺乏投入的集体林,到农民手里也变了样。去冬今春,汪拐村1200多亩杂灌林由农民投资改造,种上了速生杨树或者银杏等经济树种。“杨树10年一个轮伐期,一亩林地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全村要出一批十万富翁、百万富翁了。”张中先笑着说。
汪拐村只是京山县集体林权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今,京山县有各级各类林场749个,总经营面积48.5万亩,全县有1万多户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近30万亩。
也有村民反映说,林业生产周期长,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改造更多的低产林地,如果能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用“死山”贷来“活钱”就好了。
汪长江也认为,京山林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许多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如何建立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如何进行林业资源价值评估?如何约束林木采伐行为、防止大批集中采伐破坏生态环境?一大串问号还摆在面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