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鼠(兔)害危害加剧、破坏严重,对退耕还林工程构成巨大威胁,导致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度下降。记者近日在西北、东北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部分地区造林工程区出现了“边栽边吃,常补常缺”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草)工程进度和质量。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王化南林场一名职工用自制的弓箭消灭鼠害。
本报记者刘泉龙摄
据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防治处处长尤德康介绍,今年全国林业鼠(兔)害发生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且鼠(兔)害主要威胁10年生以下树木,全国7340多万亩未成林造林地和14.5亿亩中幼龄林都面临着鼠(兔)害的直接威胁。
记者了解到,过去五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但随着新造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迅速增加,鼠(兔)害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生态建设、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尤德康告诉记者,经林业部门多年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森林鼠(兔)害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发生范围持续扩大、面积逐年增加,比重加大。目前,林业鼠害在我国除东南以外的所有地区普遍发生,并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2005年陕西省兔害发生面积高达243万亩,且每年仍以五至八倍的速度增长。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1999年退耕还林栽种的6000亩树木,目前因老鼠和野兔严重啃食而全部干枯死亡。
二是鼠(兔)害已经成为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植被恢复和保护的“克星”。在西北的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梭梭林、胡杨林和柽柳等荒漠植被,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抑制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但由于当地植被种类稀少,害鼠和野兔以这些荒漠植被为食,荒漠植被遭到大面积啃食而死亡,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鼠(兔)害发生严重地区,被害株率达到70%以上,平均被害枯死株率在12%左右,鼠口密度达80只/公顷。
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东南部三江源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维护着河流源头的生态安全。然而,由于鼠(兔)害严重,部分区域现已变成了寸草不生的“鼠荒地”和“黑土滩”。而且,害鼠(兔)挖洞掘土使土壤水分损失21.3%至28.6%,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36%至52.3%,从而加速了地表裸露和土壤旱化,降雨时造成剧烈的水土流失,刮风时引发大面积的沙尘天气,江河源头区林草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迅速下降。
三是防治难、损失大,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林农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据了解,鼠(兔)类繁殖能力强,每对害鼠每年最多可繁殖上百只;每对野兔每年最多可繁殖到30只。鼠(兔)危害林木以环状剥皮为主,致死率高、危害大。再加之鼠(兔)活动隐蔽,广大林农缺乏防治经验、技术和资金,不能对鼠(兔)害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鼠(兔)危害加剧。
四是鼠类疫病多、传播几率大,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鼠类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疫病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30多种疫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随着我国鼠(兔)种群数量剧增、密度大幅度上升、发生范围持续扩大,造成了鼠疫等多种烈性传染病疫源地范围扩大,直接威胁着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尽快控制鼠(兔)害危害,基层干部群众建议,首先应强化全国监测防控体系,防止鼠疫扩散传播。随着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以及中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