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个春天的坚持,千余次往返于845米陡峭的山道,义务种下近千株花草树木,为市民造出一片500多平方米的“2825”花圃,这竟是一对年龄总和近160岁的夫妇所为。3月24日,本报“知荣弃耻,点滴做起”专栏报道了在福州仓山高盖山公园义务造花圃的老两口,并寻找这对“以服务人民为荣”典型的消息后,热线接到相当多有关他们的线索。
上月30日下午,在读者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找到老两口,并聆听他们讲述“2825”花圃背后的坚持、无私、奉献。
“2825”是出生年代号 在盖山镇一片密集的住宅区里,周围的邻居听说记者找的是在高盖山公园上栽花种树的老两口时,他们很热心地把记者带到老人家楼下。
老人名叫陈孝尧,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福安一中学当老师,1986年离休。老伴陈碧珍,退休前也是老师。老两口很和善,有点腼腆。“‘2825’是福州话‘依伯依姆’的谐音吧”,记者将读者很感兴趣的问题抛了出来,陈孝尧开心地笑了。他说,读者的猜测和经常上山锻炼的人的猜测是一样的,但其实这里面包含的是老两口年龄的秘密。陈孝尧说,“28”指的是老伴陈碧珍出生于1928年,“25”指的是自己出生于1925年,“2825”花圃指两个分别出生于1928年、1925年的老人一起开辟出来的花圃。对于记者“这两个数字也表示两人携手一生”的猜测,老两口笑而不答。
4年上山1044次 “2002年3月22日,开出第一块
花卉角,栽上两棵
黄金钟和豆瓣海棠等。路修成了,但周边环境太差,特别是在捐资牌后杂草乱生,所以在此动手。”
“2003年10月12日,开荒。”……“2006年3月24日,挑人粪三担,剪三角梅。”陈孝尧有个自制的本子,里面详细记录着他们从2002年3月到今年3月,每次到“2825”花圃劳作的内容,陈孝尧还在本子的封面端正地写下“植树种花、美化环境、运动劳作、身心健康、自得其乐”。记者仔细数了下,到上个月24日,他们已经是第1044次到花圃劳作。
上世纪90年代,老两口在阔别家乡多年后,回到盖山镇自己的出生地。当他们来到高盖山公园散步时,发现山上的路很窄,两边是比人还高的杂草。随后,一批老人自发捐款修建登山道,陈孝尧和老伴也捐了。登山道修好后,到山上玩的人越来越多。可陈孝尧发现,登山道两边的空坟特别多,怎么把这个地方改造一下,改变这里荒凉的感觉,让大伙到这里来之后心情舒畅,陈孝尧决定栽花种树。
从2002年3月开始,只要不下大雨,每天天刚蒙蒙亮,时年77岁的陈孝尧就每天扛着锄头和扁担,登上700多级台阶,来到高盖山公园山顶劳作。他顺着登山道清除两旁地上的杂草,把一堆堆乱石砌平整,当作花池。然后把自己在家里培植的苗木,从山下挑到山上。每次上山,老两口都得呆上3个小时以上。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近旁没有水源,老两口得到几百米远的地方去提水;土不够肥厚,也得用编织袋到远处挑回来;山上没有农家肥,就从山下用扁担挑上去,第一年,陈孝尧的体重从64公斤直线下滑到55公斤,让家人担心不已,但他们硬是在山顶经营出了一片花圃。
有人出力有人破坏 陈孝尧说,花圃从一开始就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一起登山的老人帮助清理过乱石,附近部队的战士帮忙拔过杂草,2位市民各捐助过100元买砌花坛的水泥,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市民帮助他们一次次运水、运土。陈孝尧说,正是用大家的汗水一起浇灌,花圃的花才会这么鲜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