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动辄3到5万。
中国兰花协会一位薛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就目前情况而言,随着大量买家涌入,市场呈现主动上升态势。由于兰花大量繁殖需要一定时间,这股热潮在两三年之内不会冷却。”薛先生还告诉记者,许多投资者都把兰花当作一支“绿色股票”来炒作,市场反应表明,这将是多空双方的一场博弈。
在此过程中,到山上挖野生兰花的农民自然稳赚不赔;收购和出售这些野生兰花的花贩们资金投入不大,也不存在风险;大户们处于交易的核心地位,控制着价格;而整条价值链的最后一环,追涨的中小投资者,是“套牢”的对象。
警报:“绿股”危情
关于兰花市场未来几年的走向,许多受访者都相信将继续高歌猛进,“前景无限光明”,却忽略了隐藏在产业繁荣外表之下的“杨梅大疮”。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记者参观了一位大兰户的苗圃。在这间温室中,有空调调节室温,用专门的喷雾器调节湿度,施以特制的有机肥料,甚至连光照都可以调节。兰花的整个生长过程处于电脑严密监控之中,以确保这些珍贵的“股票”像韭菜一样快速生长。当地一位兰协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发芽速度,有些兰户甚至使用催芽剂、生根剂等化学药品,这样的兰花很虚弱,离了温室基本上养不活。”
记者了解到,尽管没有种子,全靠自身发苗,但在温室中栽培兰花,尤其是大面积栽培,繁殖速度相当惊人。一般1000株兰花在一年之后就将会长到1500株甚至2000株。可以预见,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经过一段时间大面积繁殖,兰花就将跨入数量激增阶段。当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兰花形成抛售,一夜之间,就会让现有的价格体系陷于崩溃。在此之前,大户必定会及早抽手。
一位有着十几年兰花栽培经验的何先生告诉记者,投资者严重急功近利,造成价格混乱。人们普遍追求一些新、奇、特的品种,传统名兰的价格上涨幅度反而不大,往往正是那些遭到“猎奇”的品种被炒到“天价”。最近在浙江绍兴,一盆新品兰花竟然叫到了700万元。这些所谓的“新品种”,尚未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其价值缺乏定论,“全是炒作出来的”。何先生还告诉记者,近年跟风而来大批兰户,通过寄养,为大户控制价格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就兰花的“运作”,一家花艺公司的老板对记者侃侃而谈:“我这不是炒作,这是一种运作。比如这盆花,你拿着1000块钱都卖不脱,但在我手里,就能卖到10000以上,这里面就存在一种‘运作’。兰花要想高价卖出,凭的是在这个圈子里面的名望、关系,甚至有时候,只是凭某个名人的一句话。”
这样的“运作”,引发一些人急红了眼。今年2月贵州兰博会上,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外地客商,花了十几万元买下的一株兰花,两天后才发现,花竟然是用胶直接粘上去的。除了粘花,有人还以次充好,明明是老品种却说是新品种,以此抬高价格欺骗买主等。更有甚者,直接入室抢劫。据了解,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行业规范,兰花交易一般多在私下或者网上进行,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反思:投机须谨慎
参与兰花交易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确实是兰花爱好者,真正懂得兰文化;另一部分是纯粹的投资者,这部分人并不在意兰花本身的价值,而看重其炒作价值。通过拉抬价格,让兰花的实际价值与价格相背离,从中牟利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回顾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泡沫”这个词总是贯穿其中。一位经济学家分析:“市场允许泡沫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甚至是一种润滑剂。但有泡沫就意味着有投机,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过度投机也是市场经济的一大恶疾。”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最早见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而后又有日本房地产泡沫,当年我国的东北君子兰泡沫、北京虎皮鹦鹉泡沫、西南地区的海狸鼠泡沫,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一次,由于显赫的身价、巨大的“想象空间”、不易快速复制等特点,兰花,又成为了投机心理追捧的对象。
经济学领域有这样一条著名的“博傻理论”:人们像击鼓传花一样传递价值载体,其价格在此过程中被不断抬高,人们总是相信有比自己更傻的人“接棒”,把所有风险都转嫁到最后那个最傻的人身上。但是,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就是那个“最傻的人”?
在采访中,面对记者的质疑,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兰花价格的高低,能“通过市场求解”。国民心理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因素,让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