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鲜切花为主的云南省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行情喜人,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在知识产权保护、销售市场拓展、新品研发及其产品的生产等方面呈现的一些亮点、难点和热点,值得业内人士关注。
优质花比例上升 鲜花行情喜人
2006年,云南鲜切花行情出现多年不遇的持续高价现象。从占全省花卉销售量80%的斗南花卉批发市场的鲜花行情看,月季、康乃馨、百合、非洲菊、勿忘我、满天星、情人草和剑兰(唐菖蒲)等8种大宗鲜切花上涨,月季均价为0.49元/枝,与2005年相比涨40%;百合均价为4.03元/枝,涨11.9%;康乃馨均价为0.24元/枝,涨50%;非洲菊均价为0.19元/枝,涨11.8%;勿忘我均价为7.26元/公斤,涨20.6%;满天星均价为10.01元/公斤,涨44.3%;剑兰均价0.84元/枝、涨64.7%。此外,截至到2006年12月20日为止,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KIFA)以玫瑰为主的鲜花成交量、交易额、交易均价和日交易量分别为1.3亿枝、5954.4万元、0.5元/枝和37.5万枝,同比分别上涨 65.6%、116.56、30.6%和71.2%。
花价上涨的原因除资材、能源上涨,国内外市场拓展,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落后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以及因昆明新城改扩建占用鲜花生产地,部分切花产量减少等因素外,主要还是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优质花比例提升所致。2006年,全省花农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合作组织的数量由2005年的115家发展至目前的180余家,进入合作组织“抱团”发展的农户占全省花农总数的20~30%。2006年,针对花农的各种培训活动已举办约400次,共有3.8万多花农接受了培训,其生产种植和管理技术水平大有进步。在重点企业的辐射带动下,企业、花农、花农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日趋紧密,组织化程度加大,花农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气候、地理条件,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并通过与国外专业公司合作,引进新优品种和新技术,不断开拓创新,攻破了花卉生产中的技术难关,玉溪市通海县、昆明市晋宁县等鲜切花主产地基本实现了优质鲜切花、种球、种苗等花卉产品的规范化和批量生产。
按正常情况,年初的春节、情人节以及5月的母亲节后,市场行情都会进入走低状态,但2006年的走势不仅未走低,反而持续走高,这说明云南花卉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但是,一些人士也认为,长时间的持续高价并不利于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价现象必然导致生产者盲目投资扩种花卉,所以有规模化的优质产品、较强竞争力且相对稳定的价格,才能确保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产品价格持续一段时间的高价之后必然下降,产品逐渐步入“微利”时代,花卉行情趋于平稳。
当然,产业健康发展除了有稳定的行情和有序的市场秩序外,产品还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品种。品质方面,虽然目前优质花比例上升,品种结构日渐合理,但缺乏均衡、稳定和批量化优质花的问题依旧突出,今年9月的昆明国际花卉展览上一些企业因此而放弃了国外大订单。品种方面,云南生产的鲜花品种如今已有好几百个,可实际上很多品种是80年代就引进种植的。2006年,云南省的很多花卉企业引进一些国外的新品种,但大部分还处于试种期,不成规模,总体上还是缺乏国际市场上流行,且适应云南气候条件、产量高、较易管理,并已进入商品化生产的新优品种。
销售市场继续拓展 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在最近召开的“2006年中国国际花卉品牌(云南)发展论坛”上,昆明市呈贡县副县长郭绍华说,2005年从斗南花卉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的鲜切花500~600万枝,到2006年日上市量增至550~700万枝,其中80%左右的鲜花经斗南的200余家贸易商和1000多花商之手,销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哈尔滨、重庆、贵阳等国内70多个城市和地区。据调查,秋冬季节,在上海、北京等国内主要目标市场上,“云花”的占有率为80~90%,而杭州、南京等旅游城市以及国内中小城市和省会以下城镇对“云花”的需求大,具有的发展空间较大。
“云花”国内市场消费增长的同时,国际市场也不断拓展,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昆明海关统计显示,2006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