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农场的坡地上种的都是多季作物,因为坡地上的单季作物在翻耕时会造成更严重的土壤流失。不仅如此,农民们还尽量避免在干燥的日子翻耕土地。
为了顺利实施上述制度,澳政府健全了相关的法规,同时严格执法,对违反法规的人严惩不贷。
治沙固沙去沙漠淘金 植树、限牧是澳大利亚对付沙尘暴的主要措施。不过澳大利亚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又推出另一高招———把治沙固沙与发财致富结合起来。
为了保证一些沙漠地带的长久安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北方地区推出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开始在沙漠淘金,以此长期地、可持续地促进沙漠地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所谓“沙漠知识经济”,就是在沙漠地区及其周围应用传统或现代治理沙漠的技术知识,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现代沙漠知识包括生物学、生态学、科学用水、建筑设计、农业和园艺生产系统、道路建设和保养、矿业、边远地区卫生教育服务、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系统等。传统沙漠知识是在沙漠地区进行土地和牧场管理、旅游经营、人烟稀少地区社会行政管理等。
北方地区政府算了这样一笔“聪明账”:将沙漠开发建设好,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将沙漠的沙固定了,就可以达到对沙尘暴长治久安的目的。因此,治沙治荒、保护环境成为推广沙漠知识经济战略的核心环节。北方地区政府一方面派出专家,到小企业和当地土著人社会推广和传授治沙知识;另一方面制定了免税、发放补贴和长期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公民尤其是土著人在沙漠地区开办私人农场。农场的经营方向必须是生态农业,把治沙固沙与发财致富结合起来。虽是个体经营,但治沙固沙的柳条树、灌木和草籽都由北方地区研究和开发咨询委员会下属的研究所统一发放,按规划和标准的种植方法栽种,因此成活率高,治沙效果非常明显。
为了让地处沙漠地区的居民接受新知识,北方地区政府通过“沙漠知识工程”建起了沙漠电视广播网,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提供远程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定期传授最新沙漠环保和开发知识。当地居民可通过双向电视或电话进行交流和咨询,也可通过因特网查阅沙漠知识信息库,获取有关知识。政府设立的前沿技术科学应用研究所,定期推广和示范沙漠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北方地区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确定利用日光多、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大力发展园艺和水果业。
由于实施了“沙漠知识经济”战略,昔日被称为大漠“红心脏”的澳大利亚北方地区,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铺满了绿色植被,甚至还有较大面积的沙漠绿洲,沙漠农场也是瓜果飘香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