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首次启动实施了“全国重点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项目”,按每亩补助70元的标准,对26.7万亩中幼龄林进行抚育。
专家评价,这是国家开始重视森林经营工作的信号。
早在2002年,北京即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幼龄林抚育工程,连续3年、每年斥资1亿元抚育中幼龄林。从今年开始,北京把中幼龄林抚育任务落实给全市近4.3万名生态林管护员。
与国家中幼龄林抚育项目是一年一定的生产性任务不同,北京形成了中幼龄林抚育的长效机制,每年保障投入、长年开展抚育,制定了全国首个针对生态林中幼龄林抚育的成型的技术规程,并启动了相关研究。
北京中幼龄林抚育专家顾问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履一说:“北京不是传统林区,但启动实施了中幼龄林抚育项目,这让全国都受到鼓舞。”
不抚育树就长不好
“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可还用着幼儿园的小桌、小凳,吃着幼儿园的定量,连生存空间都没有。”当初向市财政局申请项目,北京市林业局副局长康德铭如此描述中幼龄林抚育工程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如今,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35.47%,有林地面积近930万亩,森林资源总面积的85%以上是中幼龄林,大部分是分布在小区的侧柏、油松、落叶松等纯林。
“全市中幼龄林普遍生长势衰弱,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社会效益。”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杜鹏志说。北京中幼龄林抚育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林科院森林经理及信息学首席专家陆元昌说:“同样是树,健康状况不同,对环境的支撑作用也不同。”
北京以往造林普遍密度过大,每亩从110株、220株、330株、440株到660株都有,最密的每亩超过1000株、1个树坑有三五株,“跟玉米地似的”。北京林业大学一项研究表明,10年~20年生的油松,每亩有56棵已经足够。
“同一龄级的人工纯林,靠自然竞争淘汰很难完成。”杜鹏志说,“人工不干预,树木就只好互相‘扯后腿’,谁也长不好。”密度适中的林木树冠较大、上下全绿,密度过大的林木树冠窄小、顶多有1/3绿叶,吸尘、降噪、制氧功能3棵顶不上1棵。因为密度过大,顶端生长点互相磨擦被破坏,房山区一片1964年栽植的油松至今只有一人多高。生长势弱的纯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暴发、蔓延的可能性也更大。
人们发现,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树,一旦林木郁闭,树下基本没有灌草,且树木很难长到理想的高度。杜鹏志说,松树的枯枝落叶都是酸性的,可使土壤酸化,好多林下植物喜欢中性偏碱的土壤,慢慢地就都死掉了。陆元昌说,因为缺乏灌草层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针叶纯林内的枯枝落叶很难分解成为腐殖质,这样的土壤很少甚至没有营养层,树自然长不大。
陆元昌还提到,针叶纯林的酸性土壤,使林中的微生物、小动物和菌类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造成森林对环境支持力的下降。德国曾试图靠人工改变这一状况,向针叶纯林中喷石灰粉,反而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更大流失,原来有的蚂蚁也死了。
北京百花山的落叶松长势很好,可一旦郁闭,林下的灌草就没了。几年前,为了架设高压线,这里的树被砍伐了一条带,很快,这条带上的灌草长得非常好。北京的务林人深受启发。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财政以每亩3元的补助标准,在7个山区县实施了扶贫性质的林木抚育。虽然钱很少,还是有20多万亩看到了效果。
北京3年抚育300万亩
2001年北京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平谷、密云等6个山区县代表团联合提交《关于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工作》的议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中幼龄林抚育工程,并列为全市重点工程。首都林业由此从“重造轻管”转向“造管并重”。
按照规划,北京从2002年到2008年,要将全市491万亩亟待抚育的中幼龄林基本抚育一遍。到去年为止,3年间,北京市、区(县)财政共投入3亿元,全市山区主要公路、铁路、河流两侧和重点风景区、重点林区的300万亩中幼龄林得到一次全面的抚育。
经过幼林定株、割灌扩埯、补植、修枝、生态疏伐、卫生伐、景观疏伐,北京林下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林间透光度增加,林内通风良好,火灾隐患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针叶纯林下开始见绿。“北京的林子抚育之后变得漂亮了。”杜鹏志说。
马履一介绍,北京的中幼龄林抚育主要是调整森林结构。在水平结构上,调整密度;在垂直结构上,为纯林引进树种,以形成混交模式。
在中幼龄林抚育实践中,北京注意保留了林分中不影响主要树种生长的乔、灌、草,以促进林分发育为复层林;注意保护了天然更新的实生幼树,以促进林分发展成异龄林。异龄、复层、混交,成为北京中幼龄林抚育追求的目标。
北京的林业是生态林业、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