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树的种子由鸟类传播、什么树的种子又是由风传播、传播的范围有多大……这些长期空白的植被研究基础数据,将在华东师范大学天童生态站得到部分解决。 位于浙江宁波的华东师大天童生态站日前入选国家野外研究站,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启动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 据生态站负责人、华东师大环境资源专业王希华教授介绍,天童生态站将对生态站范围的植物进行一次“人口普查”,除了常规研究以外,还将观测植物的代谢周期,研究每种树叶的代谢规律等,填补我国植被基础研究的空白。 基础数据不能再“毛估估” 我国从事植被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并不少,但不少基础数据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长期以来,对这样的基础数据只能“毛估估”。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华东地区原始树林的消失,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例子。近年来,如何使植被根据自身发展规律尽快恢复,成为各地努力的方向。但由于缺乏相关基础数据,一直只能靠猜测或小范围的试验。比如,400平方米的原始树林中树种可达40——50种,但砍伐后只能长出常见的灌丛,这些灌丛的种子由鸟和风传播。如果能知悉哪些鸟传播哪些种子,范围有多大,风传播种子距离有多远,就可以大大加快原始树林的恢复。 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模式 北方城市不能大规模种植阔叶树,上海则不能大规模种植色叶林。上海如果要尽快地建成景观林,这其中也大有学问,必须根据自然界中树林的成长规律来进行配种,而天童生态站也承担着为华东地区景观林的形成提供生态模式的任务。 专家介绍,原始树林被砍伐后,如果不进行人工栽种的话,在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将会遵循灌丛——马尾松——阔叶林的规律生长。天童生态站将通过野外观测的植被发展的自然模式,帮助在城市中尽快形成正常的风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