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阁近影
李俊阁制作的西洋楼微缩景观
李俊阁,虽是个年过七十貌不惊人的老人,但是,看到他精心制作的圆明园西洋楼微缩景观时,不禁为他的精湛技艺而拍案叫绝。
李俊阁1935年出生于哈尔滨,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1950年,为了帮助父母养家,15岁的他便工作了,先在吉林省农安县建筑工会当学徒,1952年他又被调到中央建材部,由工人升为工长,主管木结构木模板工程。1960年,李俊阁光荣参军,来到了解放军某工程部队。在这里,李俊阁学到了机械、钳工、钣金等技术以及计算、力学等知识,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在工作中充当了重要的骨干作用。部队领导十分器重李俊阁,想让他长期留在部队工作。但是,当时已担任技术员的李俊阁为了照顾爱人和三个小孩,1968年转业到某军工厂工作,后来单位解散,他又来到了北京市文物局。在这里,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专业技术本领以及很强的分析能力,什么散了架的东西,到他眼里都是有迹可循加以复原的。中国古建筑模型工程、白塔寺大雄宝殿1比40真品模型、中国科技馆模型、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1比30楠木模型……在众多成功的工作实践中,“李木匠”的绰号在文物局里传开了。
后来,北京市文物局属下的圆明园公园需要做一个整体沙盘,其内容包括复原后的建筑微缩景观。然而,要在沙盘上再现这片著名建筑群谈何容易?!查找历史资料人们可以看到,圆明园四十景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其中最甚者就是长春园里的西洋楼,也就是圆明园里最著名的那片残垣断壁。原本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八国联军焚毁后,如今只能凭借那些残迹,想象当时的繁华了。
圆明园太大了,如果沙盘以1比150的比例制作,西洋楼的微缩景观就难以展现以往的风姿。1998年,李俊阁退休了,他决心要实现这个愿望,再现圆明园里这座立体的西洋楼的风姿。李俊阁回到文物局,跟资料室沟通,让他们把所有有关的资料都给他。他还找到当年梁思成拍摄的照片,一起比照着资料观看、分析、想象……
然而,纸上的东西终究是平面的,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他多次来到圆明园实地考察记录。于是,每天的晨光暮霭中,李俊阁徘徊在西洋楼废墟旁边。面对其中的每一块石头,他都会琢磨,思谋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原来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跟哪块石头可能是接着的。李俊阁不但自己对着这些石头拍了很多照片,还请朋友帮助俯拍了一些,所有这些照片有一麻袋。这个拎着尺子的老人,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守在苍凉的废墟边,量量写写画画,无视周围好奇的目光。
李俊阁告诉笔者,再现这座著名建筑最难的莫过于那些抽象的花纹图案。西洋楼是西方人郎世宁等人设计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巴洛克其实就是“奇异、古怪”的意思,其特点之一就是每座建筑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出现在其他建筑里,没有可以借鉴的资料。而且那些图案不是龙不是凤,不是任何一个你可以说出来的形态,你只能说它像什么,它可能是什么。西洋楼里遍布了这样的图案。李俊阁不但要把它们根据文字的描述或者图片资料描绘出来,还要给它们起名字。最难办的是那些没有一点线索的图案,他只能根据巴洛克图案的规律及相邻图案的特点去推算。所以,李俊阁现在最大的乐趣仍是站在微缩景观旁,问观者这个像什么,那个像什么,好像一场智力游戏。就这样,每个细节,每个角度都渐渐被细化了出来,李俊阁已经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西洋楼来。
西洋楼的微缩景观,主要采用的是巴林石和青田石。为了这些石头,李俊阁花掉了大部分积蓄。为采巴林石,2003年,68岁的李俊阁找了个司机一起奔向内蒙古巴林右旗。可到了内蒙古境内,由于去往石矿的道路更为崎岖,司机不小心将车子底盘蹭上了一块大石头,撞漏了机油箱底儿。于是,他们向附近农民求救。用拖拉机把损坏的车拉到附近城市修好,才继续完成采石的使命。为采青田石,李俊阁虽然没有再费这样的周折,但由于青田石开采过多,没有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