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5日第35个世界环境日之时,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全面介绍中国生态保护情况。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这位负责人说,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中国近1/3的国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1/3的国土生态环境处于差或较差水平;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趋于提高,但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我国天然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退化、沙化草原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我国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约有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但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仍很严重;我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对农田的生产力和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3,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我国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绿地面积小、功效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安全,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中国生态保护的一项新举措。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了18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正在编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6年—2020年)》,以统筹安排中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布局和建设。二是加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力度,加强了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显著,中国于1993年加入《
生物多样性公约》,2005年成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国。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重点调查,完成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组织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三是开展生态示范系列创建工作。四是加强农村生态保护。
这位负责人说,中国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单位GDP能耗、物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
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这位负责人说,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