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丈人衣钵
老黄已经有35年的绿色“发烧史”,他对多肉植物的钟情,是传承了老丈人的衣钵。
1971年,黄献胜和现在的爱人正在处对象。看到女友家里种了很多仙人球、仙人掌,他还犯嘀咕:这些东西刺这么多,不小心就会被扎到,种那么多干什么。
1972年,他结婚了。老丈人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便把仙人球搬到了女婿家。起初都是爱人在料理,但爱人要做家务,便把这摊子交给了他。没想到,照料的时间久了,他对这些带刺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等半天,只为看眼“狂刺金琥”
1980年,黄献胜听说一位李先生通过海外关系买到一颗“狂刺金琥”仙人球,他和几个朋友都想去看看到底什么样。
一天下午,几个人估计李先生差不多该下班了,就在李先生家门口守着。没想到李先生下班没回家。他们左等右等,天都黑了,还没看到李先生的踪影。好不容易熬到李先生回家了,他们说明来意,李先生却不说让不让他们看,几个人只好干坐着。李先生洗完脸,喝完茶,才叫他们抬头往门框上看,原来,“狂刺金琥”在上面呢。他们走近了踮着脚尖看,看得也不真切,又不敢要求李先生把“金琥”拿下来。
后来,黄献胜求得了一颗“狂刺金琥”的种子,自己在家里嫁接,才算拥有了这个品种。到上世纪90年代,黄献胜种了近千种仙人掌。
后来,他种的大金琥球体越来越大,直径达35厘米。一些外地的植物园纷纷找上门来协商转让。北京植物园就上门做工作,花了1万元买走了这颗金琥。
出书推广栽培经验
除了虚心向别人请教,老黄很善于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多肉植物的生长特点,以及不同的栽培和繁殖方法。1996年,他培育的直径达34厘米的短刺金琥,在6月间首次开花,国内罕见。多肉植物大多耐旱怕湿,老黄却尝试用水培方法来培育其中的一些品种,并获得成功。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黄把心得体会写成文章,连同自己拍的多肉植物开花的图片寄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编辑开始还疑惑:北方也有很多仙人球、仙人掌,没听说过会开花的,这家伙是不是骗人?
老黄的文章、图片陆续在杂志上刊登出来。杂志编辑建议老黄把心得收集整理起来,配上图片,出书发行。经过杂志社的牵线搭桥,1999年,老黄的第一本书《仙人掌花卉观赏与栽唷烦霭媪恕5笔闭窍扇苏圃耘嘧钊鹊氖焙颍匣频氖橐话嬖侔妗?/P>
女儿黄以琳从小帮父亲照料花花草草,耳濡目染,掌握了多肉植物的栽培知识。现在,她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父亲的手稿,她负责整理、录入、修改,父女俩先后出了八九本书。《奇趣的仙人掌类变异》、《家庭水培仙人掌与多肉花卉》、《多浆花卉名品鉴赏与栽培》等书籍,成了全国众多“发烧友”的必读书目。刘东华 摄
小李:八成工资花在多肉植物上
小李今年只有25岁,是“发烧友”中年纪最小的,却已有七八年“发烧”的资历。
小李对多肉植物感兴趣,有点“隔代遗传”。小李的祖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种仙人掌,黄献胜为了看“狂刺金琥”等了大半天的那位李先生,就是小李的祖父。
小李的祖父有海外关系,以前托人从海外带了不少仙人掌的品种进来,在鼓浪屿很有名气。
小李从小就跟着爷爷给仙人掌浇水施肥,受到熏陶。十七八岁时,他们家要搬了,他到楼顶整理那些藤藤蔓蔓,发现还有十几种刺球,就把这些都接管了。
小李说,刚开始时,他不断买来新的品种,但不懂得种,先后死了好多。花钱买来了惨痛的教训,小李开始利用网络、书籍学习栽培知识,除了每周六参加鼓浪屿“发烧友”的沙龙外,还时常上网加入论坛,向别人请教。
小李是海上救生员,他每个月80%的工资都花在栽培多肉植物上。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小李在屋顶上种了1000多盆、几百种的多肉植物。现在,他和老前辈们交流起心得和栽培技术,也都头头是道。
小李说,他们家在岛内的房子已买了两年了。新房子没地方放这些多肉植物,所以一直没搬过去。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