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本报以《“森林银行”还是“绿色陷阱”》为题,报道了一家林权交易公司在郑州积极推销这种新兴的投资模式。日前,一名在林权交易公司工作过并升到中层的读者,向记者详细讲述了这类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员工是第一批客户
张志(化名)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郑州一家林业公司,并很快“荣升”为公司的中层领导。
当张志跟着领导去招聘员工的时候才发现,公司的意图就是让每一批员工都成为客户。每次招聘,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任都会在招聘栏目内写上招聘主管、经理、主任等吸引眼球的字眼。当时公司招聘非常频繁,每周都要招聘两三次人,每一批的新来者都是一批林权购买者。就这样,在两三周的时间里,公司的业务员就先买了100多亩林权。
有的纯粹是“皮包”公司
张志把目前河南的林业公司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纪公司,它根本没有林地,就是一种先找买主再找卖主的“皮包”公司;还有一种是实体公司,就是公司拥有一定的林权。
他所在的公司,拥有2000多亩的林权,在宣传时被夸大为4万亩,有的公司甚至敢夸大100倍。他们公司以每亩2000元左右的价格买回林权,然后以每亩近5000元的价格转卖给市民。
这类公司的模式一般分为:总经理、部门副总、部长、经理、其他行政人员、业务员。业务员卖出一亩林权,部门副总、部长、经理、行政人员就分级别提成,提成的金额非常高。
“样板地”糊弄客户
张志发现,公司多次组织客户去园林基地查看同一片树林的生长状况,客户大都满意地走了。
张志心存疑问,一名比他工作时间更长的同事说:“这都不明白,咱们这一片林地长得最好,公司就在树林下搞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只要有客户来,我们都会把他带到这片林地来,说这就是他的林地。事实上,这是咱们公司的样板地,做样子给客户看的。”
“火眼金睛”看林权投资
张志建议市民,在进行林权投资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看林权交易公司有无大林权证。客户一定要弄清楚林权交易公司有无大林权证,有了大林权证才能证明它对这片林地拥有所有权。
二、辨别林权证的真伪。客户拿到自己的林权证时要仔细看看,正规的林权证上有国家林业局、当地人民政府、当地林业局的章。林权证的编号就如身份证号一样是唯一的。
三、看林地使用年限。林权证上标有这片林地的使用年限。客户在购买林权时,一定要看清楚林地使用的年限。
四、4个证件缺一不可。林权证、采伐证、销售证、运输证,不能缺少一个环节。
五、确定林地的性质。要弄清林地是公益林还是商品林。公益林以保护树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旨;商品林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
六、分清蓄积量和采积量的不同。蓄积量是用树的胸径乘以树高得出来的。但是在卖木材时,还要除去树梢、树根等地方,实得木材(采积量)大约是蓄积量的65%。
张志说,总的来说,各种林权公司都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摸索期,但都在逐步规范起来。目前,我省又出现了树木交易的第二种形式——活立木市场,并且有了政府行为进行规范,“相信,这个朝阳行业会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