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种植产业发达 资料图片
洛阳牡丹最早种植于隋朝,兴盛于唐代,宋代“甲天下”,历来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
对由“中国牡丹城”评选引发的风波,洛阳市牡丹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金志伟说:“牡丹又名洛阳花,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洛阳人爱牡丹、种牡丹的情结都不会改变。”(延伸阅读:中国
花卉协会:多个城市可同时入选中国牡丹城)
但热爱归热爱,洛阳是否应从这场虚惊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呢:如何从菏泽人的牡丹产业中学点儿东西?
观点:“洛阳本来就是牡丹城” 对于网上传出的“中国牡丹城”花落菏泽的消息,除了惋惜,在网友中还有这样一种声音——“洛阳不该参加此次评选。”
网友“左晓正”第一个对此次评选提出了质疑:“(
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是个什么东西?”网友“小警察”说:“这个评选,都是这专家那专家的评选,没有老百姓的意见在里面,评出来的东西也不权威,不评也罢。”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朝聚教授则说,不知道此次评选依据的是什么,但如果没有公众参与的话,此次评选活动确实值得质疑。
“我倒不是反对各种评选,而是害怕有了商业的味道在里面就不好了。”杨教授说,洛阳能够得到这一称号自然很好,如果得不到也不必太在意,“评上评不上,洛阳都是一座牡丹城。”
依据:牡丹又名“洛阳花” 为了证明洛阳的牡丹城地位,金志伟说,洛阳人对牡丹的贡献有两点:第一,公元604年,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行宫,工匠们首次把牡丹从野生变为人工种植;第二,到了唐代,在达官贵人的重视下,结合多年种植牡丹的经验,洛阳的花工开始尝试改良牡丹品种。
金志伟表示,上述两点保证了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的品质,并不断丰富着洛阳牡丹的品种,所以,牡丹又名洛阳花。
“不仅如此,洛阳人在栽培牡丹的同时,还形成了牡丹文化。洛阳花是在洛阳‘开花’的。”金志伟说,现在洛阳出土的文物上,只要有花,大部分都是牡丹。
1982年,洛阳市正式命名牡丹为市花,同时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牡丹花会。目前,洛阳牡丹已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开花。
软肋:产品深加工滞后 作为洛阳龙门石窟的工作人员,王晓燕总会遇到游客问这样的问题:“我能带些洛阳的什么土特产回去呢?”王晓燕总回答说:“牡丹。”
不过,王晓燕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由于牡丹株苗移栽不易存活、牡丹盆花花期太短、牡丹艺术品品种过于单一,游客无法当成土特产带走。
“如果能够有些牡丹花做成的食品、化妆品之类的东西,不是就可以建议游客拿一些吗?”王晓燕说。
王晓燕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点中了洛阳牡丹产业的软肋。金志伟对此评价说:“其实,洛阳人是先从牡丹身上发现其药用价值,而后才发掘其观赏价值的,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