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屯村位于周至县终南镇以南约4公里处,村子的东边有一片竹林。据专家推测,这片竹林可能是2000多年前园林的一部分,具有历史意义。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缺乏管理,这片本该郁郁葱葱、俊秀挺拔的竹林,却是枯藤缠绕、残根遍地,不少竹子得了黄锈病、灰霉病。
据了解,这片竹林在明末清初还有200多亩,到解放前后,仍有100多亩。如何保护好剩下的这85亩竹子,使它们不至于毁灭,成
了王才屯村村委会和村民的“心病”。
小村曾是绿竹环绕 12月28日,被淹没在大雾中的竹林黄绿交加。走进林子里,到处都是竹子被砍后留下的残根,有些断面还是绿色的。村主任王展旗指着一根“全身”被一根藤死死包住的竹子说:“就是这种藤,极大地影响了竹子的生长。”而这种藤,几乎蔓延在整个竹林。一根竹子的根部还布满了类似铁锈一样的东西,“这是黄锈病。”
64岁的王耕田老人还记得,1980年之前,这片竹林非常茂盛,竹子普遍高达5米以上,直径粗约10厘米。“里面渠道纵横,还有螃蟹、狐狸、
刺猬。”他更从老一辈的村民口中得知,解放前,村子东南北三面都是竹林,总面积达100多亩,绿竹环绕、胜似江南。
环境恶化绿竹残败 “1980年之前,竹林每年为村子带来不小的收入。”王耕田和另外几个老人历数着竹林对村里的贡献:当时用竹子编雨帽、筛子等,销往兴平、户县;用竹子换来的钱买了拖拉机;如今村委会仍在用的电视机也是靠竹子买的……
王耕田老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小时候村子上空成群成群的鸟。“这些鸟晚上都栖息在竹林里,它们的粪便为竹子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可惜现在这些鸟都没了。”在老人看来,竹子面积的减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村子南靠秦岭,以前地下水源丰富,也能滋润竹子。现在地下水位下降,园里水渠几乎干枯。这些导致了竹子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竹子生命力减弱,又使园内杂草丛生。”王耕田说。
“我们想为竹林施肥、除草、买防病药、引水灌溉,但村里却拿不出一点钱。再加上过量砍伐,使竹林很快衰败。”王展旗说,在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未果后,村里曾想把竹子全部砍倒卖了。
专家认为竹林应保护起来 让村委会改变这种想法的,是今年年初来过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泳教授。“徐泳教授说,这片竹林历史悠久,有历史意义。我们听了以后,觉得无论如何应该保存下来。”王展旗说。
在徐泳教授的一篇名为《黄河流域古竹林名园考略》的论文中,有一段话写道:“……在建国后的30年中,周至县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竹园……据当地专业人员反映,今平原竹园已经绝迹。”在这段话旁边,徐泳用红笔批注:调研不慎,失实,今尚有遗竹应保护。“我推测,这片竹林可能是2000多年前园林的一部分。全部砍倒是一种遗憾。我的建议是,缩小面积,然后将剩下的保护起来。”12月28日,徐泳教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这些竹子属于关中的乡土竹种。如果加强管理,竹林两三年就能恢复。”楼观台试验林场工程师李越说。
王展旗说:“只要有一定的资金让竹林恢复,等有了经济效益,村里就可以自己管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竹林自生自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