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记者李荣)虽然上海河水正逐年变清,但河道两岸常见的高过人头的混凝土岸堤与人难有亲和力。不过水利专家说,今后上海即使是混凝土河岸也能种上花草,呈现自然生态的景观。
上海西北郊嘉定西虬江的一段1公里长河岸,由一种“绿化混凝土 ”筑成。这种混凝土其实是一种多孔混凝土,植物通过这些孔进入土壤层,就能枝繁叶茂,连成一片,也就与天然的生态坡岸没有什么区别了。据上海市水务局河道管理处专家说,这种混凝土经过处理,虽然多孔,但强度不减,足以抵御一般河道的风浪考验,而且花草繁茂,能够起到消浪的作用。
专家说,这是一项国外引进技术,目前正在进行一些“技术本土化”的试验工作,包括进行抗压强度的试验。待试点积累经验后,这项技术将向全市推广。一些习惯于“工程水利”的老专家也转而提倡 “生态水利”。市民更是觉得“直立高耸”的水泥岸墙不美观,不少河面虽比过去清洁,但没有“水里的东西”,河不像河。
上海河道整治“水清、面洁、岸绿”的目标,已在向“河道生态修复”的理念提升。据上海市水务局介绍,在普陀区曹杨环浜将建设3 0亩“水下森林”,河床上将种植大片沉水植物,不仅可吸附水中污染物,而且可形成完整的河道生态系统。在闸北彭越浦河道,将新建1 公里人工湿地,建立起自然生态链,以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在不少生态型河道,不仅栽培水生植物,而且还放养适量的螺丝、河蚌、鱼类,以恢复河道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