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岐阜种苗株式会社是近几年从我国进口花卉较多的企业,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闭幕后,该社社长山岛一二谈了一些意见,大概意思是规模很大,展品太少。与中国花卉界打了六七年交道的日本贸促会官员后藤彩子、美国保尔集团中国事业部经理王士英、荷兰阿斯米尔拍卖市场采购部经理保罗等也都发表了类似观点。
我们的企业在产品定位上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得到一手资料,记者逐个走访了参展商。发现参加本届展览会的企业共有247家,重点调查的主要49类产品中,有20家企业展示蝴蝶兰,18家企业展示红掌, 12家企业展示凤梨,7家企业展示竹芋,5家企业展示蕨类和春石斛。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种苗供应商,而且品种往往是 “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很显然,产品趋同,业务同质,已经成为花卉产业激烈竞争的一个新特点。特别是新兴的竹芋、蕨类和春石斛这三个产业,非常值得关注。
市场有限,再加上生产过热,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从展会可以看出,不同规格的蝴蝶兰种苗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0%至30%,其他热点花卉的日子也不太好过,花卉似乎也走上温室业已步入的“ 虚旺”之路。在参展企业中,参与温室及其配件生产经营的企业就有5 1家,其中仅温室整装企业就有12家,专业生产风扇和湿帘的企业各有5家。这样的展出规模在国际花卉A级商业展览上也不多见。尽管展览场面很红火,但几乎所有温室及相关产品参展商心里都在发虚:面对门可罗雀的专业观众,温室企业何去何从呢?
经过近五六年的发展,一批新锐企业迅速从创业期向成长期过渡,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特别是有着广泛国际背景的企业,如果只看展位,已经很难判断这个企业的主打产品是什么。这批企业豪门,在通过个别产品奠定自己在行业的地位后,已经开始走上多元化之路。与此同时,一批企业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彩叶树种、蝴蝶兰、红掌、凤梨、竹芋、蕨类这些热门产品中,都不乏“专家”。在面对同样一个产品时,“专家”和“杂家”的竞争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相信双方怀里都揣着一本明细账。对于一个成熟企业来说,多元化是集团化的前提,能让企业更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但在一个领域做深、做细、做大、做强,而不是急于多元化、铺摊子,对于一个羽翼尚未丰满的企业来说,恐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多元化意味着更大的管理和经营风险。
当我们都在挤独木桥的时候,一些大型跨国花卉经营公司开始把主体业务实质性地拿到中国。展会期间,日本麒麟啤酒株式会社与传化大地、上海交大宣布建立战略联盟,开始在引种、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合作,“待时机成熟时进行资本合作”。此前,德国都门公司已经着陆广东,并已经建成两公顷一品红和天竺葵种苗生产基地,产品已返销国际市场。据了解,展会结束后,都门公司销售经理吉哈德就去考察了云南,准备增建基地。德国菲舍公司落户北京,扎根上海,目前已经启动8公顷温室,还将再启动5公顷温室,形成年产2000万株天竺葵、一品红、新几内亚凤仙种苗的生产能力,95%的产品返销国际市场。美国保尔集团高层人士在会议期间透露,他们将全面启动中国开发项目,其中包括扦插苗生产……令人回味的是,这些跨国集团企业的产品也有撞车之处,但他们对未来市场似乎有更强的把握能力,我们能从他们那儿学到些什么东西呢?
同质化也好,多元化也罢,最终要解决的仍是市场问题。为了防止结构性过剩,在发展思路上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因为我们能开发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