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来祖国大陆时,我们的客户都是骑着自行车的快乐的农民,见面总是问我又引进新产品没有。”广州大汉园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来自台湾的刘邦贤回忆起愉快的往事,“现在这些农户条件改善了很多,却很茫然,他们不知道要种什么,不知道市场的整体情况,对花卉业的前景缺少信心。”
刘邦贤说的并不是个别现象。当前的产业环境确实让很多生产者不知怎么应对。据了解,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8.5%,其中观赏苗木年均增长达到了46.8%,大部分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生产过剩。与生产面积快速发展相反,单位面积销售额呈递减趋势,近几年的年降幅达十多个百分点。
“在我国花卉业发展的前20年,是机遇大于挑战,种什么都可以挣钱,现在则是挑战大于机遇,把握不好就可能亏本。”上海花卉协会秘书长蔡友铭说,“部分花卉企业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产业环境面临内忧外患。”
蔡友铭认为“内忧”有三,首先国内主流品种多为从国外引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要成批拿出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种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也造成了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得不杀价竞争。其次是花卉市场发育不完善。现在花卉市场多是破墙开店式,管理上相当于物业管理公司,很少能够代表生产者的利益,花卉的流通形式也比较单调。流通的滞后已阻碍了生产水平的提高。最后就是专业人才匮乏,没有形成很好的人才队伍,这方面的培训也没跟上花卉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外来压力越来越大,一是部分发达国家通过检疫等手段提高了贸易壁垒,二是国际上对新品种的保护越来越严格。蔡友铭说,由于我国花卉企业实力比较弱,国内又多是低水平竞争,非法扩繁还比较严重,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企业的出口空间、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花卉产业遇到了面积增长过快、效益日益走低这一发展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在产品、科研、合作形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尽快实现增长方式由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经营。